.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
.
有文献报道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占50%,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为2.4:1。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
.
产褥期乳腺炎常发生于第一次分娩后,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分以下两种类型:淤积性乳腺炎和化脓性乳腺炎。产褥期乳腺炎即急性乳腺炎时乳房的化脓性感染,几乎所有病人均为初产妇,发病多在产后3~4周,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的红、肿、热、痛,局部肿块、脓肿形成,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在脓肿形成前以抗感染促进乳汁排出为主,脓肿形成后以切开引流为主。预后较好。
.
中医认识
(1)乳汁郁积: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郁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产妇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
一、病因
产褥期乳腺炎是产褥期的常见病,常常继发于乳头皲裂、乳房过度充盈、乳腺管阻塞、乳汁淤积、细菌入侵等
.
二、临床表现
1.淤积性乳腺炎
发生于产褥初期(常在产后1周左右)。患者感双乳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等度体温升高(38.5℃左右)。检查乳房胀满,表面微红(充血),压痛,但经吸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
.
2.化脓性乳腺炎
产后乳汁淤积,如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化脓性乳腺炎。
(1)炎症扩散至表浅淋巴管,导致丹毒样淋巴管炎。患者突发高热,往往伴有寒战,乳房触痛,局部皮肤出现红点或红线,为此型特征。
(2)炎症局限于乳晕部结缔组织,形成乳晕下脓肿。
(3)感染沿着淋巴管扩散到乳腺间质内,可自表面至基底,横贯乳房组织。由于结缔组织化脓而形成间质部脓肿。此种脓肿可局限于单一乳腺小叶,亦可扩散至大部乳腺。
(4)感染迅速扩散,深达位于乳房基底部与胸大肌之间的乳房后疏松结缔组织,形成乳房后脓肿。
炎症或脓肿所在部位,均表现红肿及压痛。脓肿部按之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试验穿刺,抽出脓液做细菌学检查,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供选择抗生素时参考。
.
.
三、检查
急性乳腺炎,一般临床的望、触即可做出诊断。最常用的化验就是血象,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彩超检查可判断脓腔位置与大小。穿刺或切开时取少量脓液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为应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
四、雷火灸治疗
1.灸疗部位:病乳房及患侧腋下;穴位:十指冲、阿是穴、足三里。
.
2.操作方法:
①棒式灸具,在乳房及腋下旋转、纵向或横向灸,9次为一壮,每壮用手轻揉捏肿胀疼痛处的包块及患侧乳房,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灸疗不能少于20分钟。
②旋转灸乳房肿块处(阿是穴);
③雀啄灸,双手十指冲,7次为1壮,每穴灸7壮,每壮之间停歇3秒钟。
.
3.疗程:每天灸1次,3~7天为一个疗程,如发生全身症状合并,可结合中西医内科治疗。及早灸疗可避免脓肿发生。
.
灸语:灸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灸患侧乳部及相关腋下部,能疏通乳房经络气血,重心灸肿胀包块处,能清热解毒;灸十指冲,能通脏腑气血,有助于排毒止痛,灸足三里,能调和胃气,化生津液,营济肌肉与腠理。
五、预防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应当预防的,这是产褥期妇女保健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急性乳腺炎的病因,预防也就不困难了。
关键就是两条:防止乳汁淤积,保持乳房局部的清洁和产妇的身心健康。在怀孕最后两个月,就要做好哺乳的准备。首先要保持两侧乳房的清洁,经常用清水或3%的硼酸水清洗乳头。
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白癜风到哪里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wh/9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