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28岁。
主诉:发现左乳包块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乳外侧包块,约“核桃”大小,无疼痛,质硬,不可推动,无发热寒战,无局部红肿热痛,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医院就诊,予乳块消及中医治疗4天,具体剂量不详,治疗后无好转。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及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
既往史:年行“剖宫产术”。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5.92G/L(正常值3.50-9.5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64.40%(正常值:40.00-75.00)。
专科检查:双侧乳房对称,左乳头凹陷(先天性),未见皮肤色素沉着,未见静脉显露,未见酒窝征、橘皮征,双侧乳头无溢液,触诊示左乳3点钟方向距乳晕2cm可及一肿物,约4cm×5cm大小,质硬,无压痛,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不佳,其余腺体及右乳腺未及异常,左腋窝可及小淋巴结,其余淋巴结未扪及。
超声:设备为HITACHIAvi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3-13MHz,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双侧乳腺及腋窝,对每侧乳腺采取扇形扫描,充分检查每一区域。(图3)
CT/MRI扫描:X摄影:设备型号为SeleniaDimensions乳腺X射线摄影系统。包括双乳内外侧斜位(MLO)及头尾位(CC)(图1~2)。
MRI:设备为PHILIPSAchieva3.0T超导型MRI扫描机,专用乳腺8通道相控阵线圈,患者俯卧位,双乳自然悬垂。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扫描、DWI、DCE-MRI。常规扫描包括轴位梯度回波T1WI序列(TR:5.15ms,TE:2.59ms),轴位及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脂肪抑制T2WI序列(TR:.15ms,TE:70.00ms),FOV×,层厚4mm,层间距0.4mm。DWI序列取b值为。DCE-MRI采用三维容积梯度回波成像技术脂肪抑制序列(TR:5.4ms,TE:2.7ms),造影剂使用钆喷酸葡胺(Gd-DTPA),用量14ml,速率2ml/s,设定8个时相,无间断扫描,每个时相扫描时间为s,总动态增强时间约14.8min,所有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后处理,绘制伪彩图及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4~8)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D
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能较好的显示病灶的形态、分布及信号特点,而动态增强扫描则能够显示病灶的强化方式、程度,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在该例患者的MRI图像上,病灶范围较广泛,呈片状,边缘不清,增强后不均质强化,时间信号曲线为平台型,可认为病变首先考虑为炎性(图4~8)。
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相关影像学表现,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浆细胞性乳腺炎
B化脓性乳腺炎
C乳腺癌
D乳腺硬性腺病
E乳腺纤维腺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A
该病例诊断为A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依据如下:
穿刺活检
B超定位下使用11G麦默通穿刺针行乳肿物穿刺活检,取出组织条数条检病理涂片。
病理所见
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破坏,导管周围见大量炎性细胞,内含较多浆细胞。(图9~10)
病理诊断
“左乳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破坏,导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见大量浆细胞。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X线摄影提示双侧乳腺为致密型腺体,左侧乳头内陷,左乳腺体结构紊乱,密度增高,无钙化灶,腋窝无增大淋巴结。B超显示病灶范围为33.9mm×27.1mm×20.3mm的混杂回声区,边缘不清。MR显示病灶呈片状稍长T2信号,边缘不清,DWI(b=)为稍高信号,增强后不均质强化,时间信号曲线为平台型。上述征象均提示病灶范围广泛,边界不清,无明确肿块显示。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有先天性左侧乳头内陷,病变位于左乳外下象限,X线摄影片提供信息较少,超声及MRI检查对于病变的显示十分重要,病变形态呈片状,分布范围广且不均质,边界模糊,无明确肿块显示,同时无腋窝淋巴结肿大。
(2)定位诊断
本病例病灶位于左侧乳腺腺体实质内,片状分布,无肿块形态。
(3)定性诊断
本病例为28岁年轻女性,有先天性乳头内陷病史,乳腺相关检查无明确肿块显示,诊断上需首先考虑乳腺炎性病变。由于MRI时间信号曲线呈平台型,良恶性病变均有可能,因此需要排除呈小叶状或段性分布的乳腺癌。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为28岁年轻女性,发现左乳肿块1+月,病程较短,X线摄影、超声、MRI上均提示病变位于左乳外下象限,范围广泛,均呈片状不均质分布,边界模糊,无肿块显示,结合患者先天性左乳头凹陷,有乳腺炎发病基础,因此在诊断上首先需要考虑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可能性。
2鉴别诊断
(1)乳腺癌
单发、无痛并进行性生长的肿块,外上象限最多见(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区和内上象限,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少数可有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生长速度较快。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表面皮肤凹陷,形成“酒窝”征。近乳头的癌肿侵及乳管,乳头牵向癌肿方向或内陷;表面皮肤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形成“桔皮样”改变;晚期皮肤硬结、溃疡、出血,伴恶臭,向深层侵入,固定于胸壁。淋巴转移多在同侧腋窝,初为散在、无痛,以后数目增多,粘连成团,晚期可出现锁骨上、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他如肺部、骨等转移。影像上通常表现为乳腺肿块,浸润生长,边界不清,有毛刺、分叶,部分病例也可呈节段性、浸润性生长,MRI对于癌肿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显示更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通常为流出型或平台型。
(2)乳腺纤维腺瘤
好发于18-25岁左右妇女,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月经来潮前或绝经后很少发生。临床上常表现为乳腺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坚韧,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病灶在影像图像上通常表现为椭圆形、境界清晰的占位,超声及MRI对于病灶的显示优于X线摄影。
(3)急性乳腺炎
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临床有发烧,白细胞增高,乳房有红、肿、热、痛等症状,病程一般较短。而病变累及范围较大,边缘模糊,脓肿形成后超声实时显像可显示脓腔内脓液流动,光点漂浮;DWI扫描由于脓腔内蛋白含量高,故显示为明显高信号,MR增强扫描脓壁强化显著,脓腔不强化。
病例供稿医院陈静
专家点评
本病例经穿刺活检,最终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PCM又名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乳腺的一种慢性非细菌性炎症,以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其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疾病中的1.41~5.36%。多发生在中、老年女性,与妊娠哺乳无关,大多数患者有乳头内陷畸形。临床上患者多以乳晕区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疼痛来就诊。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误诊。有时还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主要表现为患侧乳腺的大片密度增高,边缘不清,有时可在病灶区域内看到迂曲透亮的扩张导管影。超声上浆细胞性乳腺炎一般分为三型:(1)包块型,肿块多位于乳晕附近,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与乳腺癌不易鉴别;(2)单纯导管扩张型:乳腺腺体内见多发扩张导管,内透声差;(3)脓肿形成型:范围较广泛,边界模糊,脓肿形成后深压探头可显示脓液流动,光点漂浮。MRI检查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能从多个角度显示病灶的信号、形态特点,在鉴别乳腺癌上具较大意义,但对于乳腺导管的显示情况则不如超声。
点评专家:医院陈静
快扫码涓鍖婚櫌鏇濆厜璧勮川鐧界櫆椋庡悆浠涔堣嵂鏈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wh/9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