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诊疗指南是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委员会、乳腺炎防治与促进母乳喂养学组、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三家权威机构合作完成,保证了指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指南首先强调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被公认为是婴儿理想的天然食物”,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而“乳腺炎”是终止母乳喂养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基于此,乳腺炎的诊疗非常重要,不仅对于母婴,甚至于社会意义。
《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推荐的证据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制定了相应推荐等级,或是基于临床经验共识,制定了基于优质临床实践的建议。
指南主要内容如下:山东良医职业培训学校吴老师进行了细致解读,可以让没有医疗基础的人也能读懂指南,能比较容易de的在指南指导下工作,帮助哺乳期产妇。
1、什么是哺乳期乳腺炎?
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仅仅是炎性水肿的不伴有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导致的容易出现化脓。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局部肿块(楔形或不规则形),乳房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病变区域皮肤体温升高有压痛,体温可达39-40度,伴发烧症状。
2、什么是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
乳头皲裂:哺乳姿势或衔接姿势不正确导致是最常见原因;
乳房外伤:乳房受压(胸罩原因等)、婴儿踢伤、碰伤、用力按摩等造成局部水肿、局部压力过大;
过度排空乳房造成乳汁过多;
哺乳间隔时间过长;
婴儿疾病等导致母婴分离;
母亲过度疲劳或严重心理问题;
含接困难包含腭裂、舌系带短等;
以前发生过乳腺炎容易继发;
3、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学解释
普遍认为是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所致,哺乳过程中,婴儿口腔微生物和产妇乳头皮肤微生物逆行感染。
4、乳腺炎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两项检查来确定是不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的9方以上,C反应蛋白大于正常值可以判定细菌感染;
伴有高热(体温大于38.5度)做血培养、药敏试验、血生化;
乳汁、穿刺液、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后者逐渐成为重要乳腺炎病原菌。
5、哺乳期乳腺炎的辅助检查
乳腺彩超:
“乳汁淤积”超声表现为病变区域腺体层增厚;回声增强;导管明显增粗;有时可见圆形、椭圆形、细管状等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如果积存的是稀薄的乳汁,表现为单纯无回声;如果积存的是浓稠的乳汁,则在无回声区可见到细小点状回声或脂-液平面,甚至后方可见回声衰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病变区域正常。
“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为病变区域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腺体厚度明显增加、腺体回声不均匀增强或减低,内部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病变边界不清、壁厚、形态多不规则,可位于皮下、腺体层、乳房后间隙。脓肿破溃者可见液性暗区延伸至破溃口。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病变区域血流信号丰富,呈高速低阻。哺乳期乳腺脓肿多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只有需要排除乳腺肿瘤时才需要做X射线和病理检查。
6、乳腺炎的诊断和分型
乳汁淤积型: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触及压痛的肿块或增厚区,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形,皮肤无明显红肿,皮温可升高,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例均不高。
急性炎症型: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排除全身其他系统感染前提下,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可确诊:乳房局部红斑形成,伴或不伴皮温升高;全身炎性反应,如寒战、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全身不适感;体温大于37.3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大于正常值。(急性乳腺炎按部位分为乳晕区以外区域为外周型乳腺炎;炎症全部或部分位于乳晕区为中央型乳腺炎,中央型乳腺炎容易进展为乳腺脓肿,治疗困难,应予以重视)
乳腺脓肿型:急性炎症型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发展成乳腺脓肿,病变部位皮肤红肿,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明显压痛。如果已经使用抗生素,可能红肿痛不明显,病变部位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而且压痛多不明显,建议超声检查确诊深部脓肿。
7、哺乳期乳腺炎治疗
总原则是保证休息充分,不中断母乳喂养,有效移出乳汁,合理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物,必要时适当补液。对于形成脓肿者,提倡微创治疗。
乳房按摩:有效的乳房按摩手法可以帮助排出淤积的乳汁,刺激泌乳反射,保持乳管通畅,减轻乳房肿胀。此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乳汁淤积和导管堵塞,但在乳房严重水肿时应避免局部直接按摩,应在该导管走行的其他无肿胀区域进行适当力度按摩,保持乳腺导管通畅,达到刺激泌乳反射目的即可。在婴儿吃奶前,应先对乳房进行负压软化,其目的是在婴儿含住乳头前,在乳晕周围建立一个环形凹陷区域以便于婴儿含接。注意事项:按摩前应注意洗手、保暖,按摩力度要适中,切忌暴力按摩,应避免导致疼痛的按摩和各种形式的强力按压,因为这会增加乳腺组织的损伤及水肿,从而加重病情。吴老师强调乳房无痛按摩是最重要的手法。
吸乳器的使用:推荐电动吸乳器,避免吸乳时间过长,最重要的是将吸乳护照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此种方法禁用于中央区严重水肿患者,会加重局部水肿。
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超声脉冲电导于患处进行治疗,适用于局部皮肤无破损的患者,禁用于电导片过敏患者。
炎症区域的药物治疗:25%硫酸镁湿敷,每次20分钟,每天3次;3%高渗盐水湿敷,每次20分钟,每天3次。适用于局部红肿患者,禁用于皮肤破损患者。中药外敷,蜜调如意黄金散(喜月催乳师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用纱布或保鲜膜包裹,每日1次,此法用于急性炎症型和乳腺脓肿型,禁用于过敏者和局部有皮疹者。
乳头皲裂和疼痛的处理:羊脂膏涂抹;水凝胶护垫贴覆(湿性愈合疗法);再哺乳时使用乳头护罩;不哺乳时使用乳头保护罩,避免衣物摩擦;伴有乳头红肿者,可以使用抗生素2-3天,预防感染。如果婴儿含接乳头疼痛严重,导致母亲患侧不能继续哺乳,无论是按摩还是吸乳器,确保乳汁有效排出,按哺乳的频率进行,母乳中有血液不是停止母乳喂养的理由。
8、全身治疗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指征(局部明显红肿压痛,体温高于38.5度,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的9次方;乳头皲裂伴感染;症状轻的乳腺炎经保守治疗,24-48小时内未缓解;乳汁培养有明确致病菌)。药物选择及安全性(经验用药,没做药敏试验前推荐耐酶青霉素类、头孢菌素一代或二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时,建议大环内酯类或林可胺类抗生素,林可霉素用于分娩1个月内的产妇可能引起婴儿伪膜性肠炎需重视;根据致病菌检测和药敏试验,选择对婴儿无明显伤害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停药指征(抗生素应足量、足疗程使用,建议10-14天,停药指征包括局部体征消失、体温正常超过3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9、疼痛和发热的处理
非药物处理:热敷和冷敷交替,促进乳汁排出,减轻疼痛;热敷用于哺乳前,并在热敷过程中按摩乳房,可以刺激泌乳,但是在局部红肿的情况下不推荐局部热敷。冷敷用于哺乳后、乳房按摩和吸乳器使用后,可减轻乳房肿胀和疼痛,局部应用卷心菜叶(擀面杖擀软后贴敷效果更好)、土豆片,可以被推荐使用。
药物治疗: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止痛可以帮助喷乳反射,促进乳汁有效排出;发热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推荐布洛芬和物理降温处理。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0、哺乳期乳腺脓肿处理
一线方案:超声指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术为首选方案,可以代替外科切开引流,穿刺失败风险包括脓腔大于3厘米、脓液量大、病史长。以局部炎症消失、超声检查无明显液性暗区为治愈标准。
二线方案:小切口置管冲洗引流术,适应症:脓腔大于3厘米,有较多坏死组织,脓液粘稠分割难以冲洗,穿刺引流不能有效控制,病变位于中央区且感染症状严重者,不能忍受多次穿刺、冲洗者。引流低于20毫升,引流液内无坏死组织或为纯母乳时,可去除引流管,换药处理。
三线方案: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用于一二线方案均不能好转时。
中央区乳腺脓肿处理方案:乳头乳晕区的乳腺脓肿,多合并乳头乳晕水肿,乳汁排出不畅,病变范围广泛,疾病恢复较慢,治疗困难。首选穿刺治疗,效果不佳可改用手术治疗,首选小切口置管引流。
11、回乳的处理
回奶指征:脓肿切开引流后,乳头乳晕被污染,无法继续母乳喂养;脓肿切开引流后,发生乳汁漏,影响脓肿愈合;产妇身体状况不允许比如精神疾病传染病等;哺乳性乳腺炎不是回乳指征。
回乳药物选择:口服或肌注雌激素类药物,如口服乙烯雌酚5毫克,每日3次,连续服3-5天;肌注苯甲酸雌二醇,每次2毫克,每日2次,连续注射3-5天;炒麦芽克,水煎服,分3次服用。
回乳注意事项:回乳应循序渐进,快速回乳不能排出乳腺,会导致乳腺过度充盈,继发哺乳期乳腺炎,饮食上控制汤水摄入,回乳过程前3天乳房过度充盈时,可适当排出少部分乳汁,减轻乳房肿胀,并佩戴合适的胸罩。
12、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
母亲在使用烟草、酒精、药物的情况下,母乳喂养仍是大多数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艾滋病感染者应避免母乳喂养;
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婴儿出生24小时后给予特异性高效免疫球蛋白,继之乙肝疫苗后可以母乳喂养;
若母亲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或携带者,足月产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早产儿需暂停母乳喂养;
若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需待乳汁中放射性物质清除干净后恢复母乳喂养。
13、哺乳期乳腺炎预防
产妇需要专业科普,最好有专业人员指导哺乳;
注意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方式;
对于各种原因的乳汁淤积,应及早排出乳汁,切忌非专业人士暴力排乳;
充分有效的休息;
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愉悦的心情;
产后抑郁、焦虑也是乳腺炎的诱因之一。
《中国女性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会根据临床发展持续完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yy/9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