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5日第六届中国乳腺病(广州)论坛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颀教授就“肉芽肿性乳腺炎(GM):手术还是药物治疗”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通过引用大量临床病例诊治经验和文献报告及随访情况,提出GM的分类诊疗理念。
1、首先应进行非哺乳期炎症的鉴别诊断,除与普通乳腺炎症鉴别外,最主要与导管周围乳腺炎(PDM)进行临床和病理鉴别(表1,图1),在确定治疗前,经皮活检确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甚且是必须的一步,可排除乳腺癌,尤其是炎性乳癌,以免误诊误治。
表1:GM与PDM的临床与病理鉴别表
导管周围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病因
乳头畸形导管阻塞为主,病机类似粉瘤感染,细菌引起(分支杆菌、厌氧菌、链球菌),后期有免疫变态反应。
多认为是乳汁的超敏反应;
细菌感染:棒状杆菌?
高泌乳素血症等原因
年龄
各阶段
常为经产妇,有乳汁淤积。
表现
炎症以乳晕为中心,与乳晕后大导管关系密切,可形成窦道或瘘管。特点乳晕脓肿、窦道
多为周边肿块,地道式蔓延全乳
特点是皮下脓肿、溃疡。
病理
较大导管周围的炎症;
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后期可有肉芽肿。
以小叶为中心;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浸润的肉芽肿性病变,少有浆细胞浸润和导管扩张。
图1-1PDM的导管扩张表现(左)和浆细胞浸润(右)
图1-2GM的典型肉芽肿结构(左)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右)
2、确定GM后,应对GM进行分类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等可分肿块型、脓肿型、难治型GM(表2),并按分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表2GM的分型和治疗效果
单纯肿块型
脓肿型
难治型
比例
29%
48%
23%
复发率
2.3%
15.6%
8.5%
临床特点
单纯肿块(无明显脓肿),对类固醇激素敏感
脓肿、皮下脓肿或伴肿块,后期形成皮下脓肿甚至破溃形成溃疡
病变(脓肿/皮下脓肿、溃疡或窦道)广泛至占据整个乳房;对激素不敏感或耐药
治疗方式
激素序贯手术切除病灶;
手术切除病灶。
激素治疗、穿刺抽脓,好转后同单纯肿块型治疗;
伴棒状杆菌感染可用三联药物治疗。
低剂量激素长期维持;分割病灶切除术;
三联药物治疗。
(1)肿块型治疗:王教授分析了例GM患者治疗经验,肿块型患者(例)接受甲泼尼龙激素治疗,平均治疗1周后病变开始缩小,平均用药8.2周后肿块缩小至平均4cm左右,行病灶切除术,多数采用乳晕切口(图2)。
图2单纯肿块型治疗效果:治疗前(左)/激素治疗后(中)/手术后(右)
(2)脓肿型治疗:脓肿型患者例,86.2%脓液细菌培养为阴性,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中革兰氏阳性杆菌(含棒状杆菌)阳性率达到66.7%。该类型患者宜选择反复穿刺抽脓,避免切开排脓引起的伤口愈合不良及对乳房外观的破坏,然后脓液标本需行多次细菌培养及敏感抗生素检测,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病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复发率较单纯肿块型高,而复发患者重复药物保守治疗或小范围手术治疗可治愈。
图3脓肿型治疗效果:治疗前外院已切开引流(左),激素治疗序贯手术治疗后(右)
(3)难治型治疗:王颀教授提出,对于以上两种类型的病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手术切除核心病灶创造条件。而对于最为棘手的难治型病例,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病灶广泛且药物治疗效果差或不耐受的患者,也可等到病灶孤立后,通过对病灶分割精准切除而痊愈,避免全乳切除,手术的要点是将病灶逐个切除并刮除到与之相连的表面皮损(图4—1);对于类固醇激素依赖或停药反弹,病变广泛不宜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类固醇激素序贯免疫抑制剂治疗1-2年,也可达到很好效果(图4—2);而病灶广泛形成窦道,棒状杆菌阳性或考虑分支杆菌感染的患者,三联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图4-3);病灶呈巨大溃疡的患者,仍可单纯依靠长期药物治疗而治愈(图4.7—10)。
图4—1治疗前巨大病灶(左);激素不耐受,中药治疗后病灶孤立(中);分割切除病灶手术后(右)
图4—2:激素依赖病灶广(左);类固醇激素控制病灶(中);序贯免疫抑制剂后(右)
图4-3病灶广伴棒状杆菌阳性(左);三联药物治疗1月(中);三联药物治疗半年后肿块消失,窦道闭合(右)
图4—4巨大溃疡并高泌乳素血症(左);激素联合溴隐亭治疗3月(中);半年后治愈(右)
3、GM治疗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激素治疗宜选甲泼尼龙(约0.5mg/kg/d),最大剂量可用到20-28mg/日,每早8点准时餐后服药,可减少副作用而疗效达到最佳,可配法莫替丁保护胃粘膜及钙片减少骨痛,2周后若病变缩小,可减为16mg/日(顺序减量1片)继续用2周,依次减量,到病灶可手术而不影响外观时则是手术时机,术后减量至4mg/日可维持治疗3-6月,减少复发;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治疗前须检查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后者需加抗病毒治疗;二、三联药物治疗是抗结核药物:异烟肼0.3/日,利福平0.45/日,乙胺丁醇0.75/日(可引起视力下降)或吡嗪酰胺0.75/日(可引起尿酸高),治疗时间较长,9-12个月,若无基础病变如乳头内陷,则可免手术,所以一定要向患者告知使用的原因和肝功能等副作用,并定期复查肝功能,需注意精神疾病患者禁用;三、前二种治疗一定要在获得病理检查确诊的情况才可应用,并作详细的医患沟通和告知;四、脓肿引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在药物治疗情况下,采用反复穿刺抽脓是可行的,但并非禁用切口引流。
最后王颀教授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的诊治是乳腺学科中较为棘手的难题,需要乳腺外科、病理科、微生物学科、免疫学科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病变进行分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而并非一种方法解决全部问题。目前王颀教授领导的团队正进行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精准诊断的研究,期待研制出能检测病灶中病原菌类型的基因芯片,从而发现致病机制,达到针对性用药治疗的目的,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
来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赞赏
长按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jc/9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