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丽丽
哺乳期乳腺炎是发生于哺乳期妇女乳腺组织的炎症,其可发生于全乳房或乳房局部,多伴有细菌感染,一般乳房发病部位疼痛是常见症状,伴或不伴有乳房红肿、肿块,可伴有体温升高、寒战、全身不适等全身感染症状。
哺乳期间都可发病,尤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并易反复发作,甚至加重发展为哺乳期乳腺脓肿。哺乳期乳腺炎可分为乳汁淤积型和急性炎症型,致病危险因素有乳汁淤积、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乳房受外力挤压等,其中乳汁淤积、细菌感染是最主要因素。
非哺乳期乳腺炎(NPM)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病因不明、良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LM)。MDE/PDM致病危险因素有乳管阻塞、细菌感染、吸烟史(包括二手烟)、乳头内陷等,GLM致病危险因素有泌乳因素、感染因素、创伤、体内激素水平、口服避孕药物、种族差异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其中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瘘管、窦道或溃疡。
哺乳期乳腺炎的用药
⑴乳房局部治疗
乳房局部推拿可排出淤积的乳汁,保持乳管通畅,并能促进淋巴回流,减轻乳房肿胀。局部外敷,即冷敷,可用硫酸镁溶液纱布外敷,可降皮温,并减少皮肤血流量,间接减少乳汁的分泌,起消肿、缓解疼痛、辅助控制炎症的作用,也可使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其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血管痉挛等作用,外敷于乳房局部,可缓解乳腺炎症状。
需注意急性炎症型乳腺炎禁热敷,热敷后乳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丰富,皮温升高,会使乳房水肿加重,且乳房温度升高利于细菌的繁殖。此外还有物理疗法等。
⑵全身治疗
可内服中药,需根据不同分期进行辨证治疗。有指征者可使用抗生素,如哺乳期乳腺炎,经乳房局部推拿、中药口服或外敷48~72h内无明显改善,或是病情进展迅速,脓肿形成风险增加;哺乳期乳腺炎乳汁培养中有病原菌,发病时症状严重,如体温高于38.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局部明显疼痛、红肿等,全身症状较重者;难治性乳腺脓肿,经穿刺抽出脓液1~2次且口服中药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进展者,如同一部位反复生成脓液或乳房其他部位出现脓肿等情况。
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电解质、降温止痛,如布洛芬混悬液、小柴胡颗粒等。
⑶预防
乳头皲裂时,可涂抹蛋黄油预防和治疗;尽量避免乳房遭受外伤,避免婴儿踢打、侧卧挤压乳房等;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减少刺激性、油腻食物摄入;多饮水促进乳汁排出,防止淤积。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用药
可选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急性炎症反应,不推荐非急性期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考虑存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对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MDE/PDM者可使用抗分枝杆菌治疗,可选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注意药物性肝损害、听力下降、视力下降、高尿酸血症等不良反应。
目前仍倾向GLM是一类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其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注意不良反应如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葡萄糖耐受不良、肥胖、骨质疏松及骨坏死等)、感染加重、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难治性NPM常表现为单个或多发乳腺脓肿,形成窦道及瘘管,也可累及皮肤和皮下形成溃疡,多次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病理学诊断明确的MDE/PDM者,可先尝试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待病变局限或瘘管闭合后视情况手术;病理学类型明确的难治性GLM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MTX),需联用叶酸,预防出现叶酸缺乏综合征,并注意MTX引起的间质性肺炎;部分病理学诊断不典型,MDE/PDM与GLM鉴别困难,仍不能明确者可试用抗分枝杆菌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1.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47(11):-.
2.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6(7):-.
往期热文推荐
1.卫生院如何“搞”,才能“活”?
2.面对正式“转正”,村医要淡定
3.患方私自录音录像,医方怎么做才能依法维权?
4.卫生院和村医要和谐相处,只能这么干!
5.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
6.乡镇卫生院期待这两个负担能减一减!
7.村医出事,卫生院担责,这才是乡村一体化该有的样子
8.医院标准来了,能否挂牌主要看这个硬标准!
9.医改10年回望┃家医签约服务,基层难以承受之重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jc/9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