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简称“浆乳”,又称为“粉刺性乳痈”,是继发于导管扩张症的一种危害较大的乳腺疾病,近年来临床就诊量大幅度上升。那么,浆乳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什么样的疾病?发病后该如何正确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浆乳和导管扩张症那些事。
第一,浆乳继发于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为什么称之为“症”而非“病”,其实就是说它只是一个“现象”而非“病理”实质。是因为导管内存在异常的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而使导管“被动”扩张而不是导管本身“主动”扩张。
所以,导管扩张症的原因是:
1、腺体内存在异常分泌(或正常分泌物积聚);
2、导管收缩乏力,不能将分泌物有效排出。
第二,单纯的导管扩张症除了有乳头溢液之外并没有出现炎症反应,主要原因是导管内积聚的原始分泌物是大分子物质,对导管并无刺激作用,所以并不会出现炎症反应。但长期积聚的分泌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时就会产生刺激作用而产生炎症反应,因其并没有致病菌参与,只是化学性刺激,所以它是无菌性炎症。
基于此,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抗炎治疗可以缓解。
第三,炎症反应初期仅限于导管之内,可以沿导管向远端蔓延,所以临床上可见一支或多支导管呈炎性改变。
第四,当导管炎症达到一定程度,引起机体免疫应变,有大量“浆细胞”向病变导管游离,并积聚于导管周围,故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第五,病变进一步发展,导致导管内炎症蔓延至导管外周围组织,形成“导管周围炎”。
第六,炎症继续发展,侵及周围脂肪组织,形成“脂膜炎”,此期,临床上方出现“炎性肿块”。
第七,由于导管炎症导致管壁脆性增加,而后破溃,使导管内积聚的分泌物排入间质层,加剧间质层内的压力,使炎性变的脂肪组织缺血坏死出现液化,形成所谓的“脓肿(并非感染性)”,最后蚀破皮肤形成瘘道,导管内的分泌物和坏死液化的脂肪组织自此排出。
基于上述发病机制,临床治疗要注意做到:
1、在破溃之前排出导管内积聚的分泌物;
2、抑制异常分泌;
3、一旦出现脂膜炎,尽早使其局限并促使其坏死液化;
4、在没有蚀破皮肤之前局部穿刺抽出坏死液化物,防止皮肤破溃;
5、一旦皮肤已经破溃,尽量扩创,充分引流,促使分泌物尽可能多地排出,以加快创面愈合。
以上治疗方案是组合方案,其中1、2是无论在病情的哪个阶段都要应用,之后的措施依病情的不同时期分别应用。
注意几个问题:
1、应采用导管灌洗而不是单纯导管灌注;
2、抑制分泌要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
3、“脂膜炎”期,建议采用中药熏蒸,使炎症范围局限,并促进液化;
4、穿刺抽吸液化物要注意位置选择,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穿刺位置,穿刺后;并在拔针后局部适当加压;
5、尽量避免手术,因其主要是炎性组织,切开后即使能缝合,创面也很难一期愈合,甚至经久不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前沿技术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wh/9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