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增生非常明显,导致乳腺内病变诊断较为困难,哺乳期乳腺导管内癌诊断更加困难,常规超声、钼靶在增生背景下很容易漏诊;本病例超声检查提示BI-RADS4类病变,乳腺MR增强1、5期对照出现典型的恶性病灶特征,诊断V类,随后病理证实。
女,34岁,产后3个月,哺乳期间无意发现左乳有一肿块1月余,局部无红肿、疼痛、发热,边界欠清,质韧,活动度一般,左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韧。
T1WI
T2WI
T1WI
T2WI
T1WI增强预扫
DWI
ADC图
灌注图
动态增强曲线
增强第1期和第5期对照
1、哺乳期乳腺炎
?是产后哺乳期妇女的常见乳腺炎症反应,大多由于乳腺淤积造成,多伴细菌感染,可发生于乳房局部或全乳。根据发病急缓和持续时间分为急性乳腺炎(acutemastitis,AM)和慢性乳腺炎(chronicmastitis,CM)。AM是起病急的化脓性炎性疾病,会发展成乳腺脓肿;CM的肿块与肿块型乳腺癌鉴别诊断常较为困难。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乳房疼痛,伴或不伴乳房红肿、肿块,可伴体温升高、寒战即全身不适等全身感染症状。
?MRI:哺乳期乳腺炎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容易诊断。MRI多表现为T1WI上低或等信号,T2WI上多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为沿导管分布的非肿块样强化(NME)病变。发生脓肿时DWI中央为高信号。
2、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
?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基础的非细菌性慢性乳腺炎症。好发于非哺乳期青中年女性。
?临床表现:起病急、病程长、易复发,乳晕周围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常有乳头溢液,部分出现红肿热痛症状,可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内陷、局部皮肤橘皮样改变、瘘管及窦道形成。临床一般分为四期: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
?MRI:PCM表现为区域性分布NME病变,不均匀等长T1、长T2信号影,内部呈导管样强化伴乳头后方大导管扩张,常伴乳头内陷及邻近皮肤增厚、胸壁受累,且伴同侧腋窝多发反应性增生肿大淋巴结,动态增强病变强化方式多为离心扩散,延迟期导管样强化的病变边缘模糊。脓腔形成时脓肿壁强化快速而明显,DWI中心为高信号。
3、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mastitis,GM)
?是一种非哺乳期、非干酪样、无菌性的乳腺慢性炎症。局限于乳腺小叶形成肉芽肿为主要特征,呈多灶性分布。
?临床表现:常以乳腺肿块就诊,质地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可伴腋下淋巴结肿大,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不常见。
?MRI:GM病变范围常较广,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病变内可出现多灶性微脓肿形成,T2WI呈网状高信号,DWI在病变内见多灶性结节高信号影,内壁光整,邻近腺体及皮肤出现炎性改变,部分伴窦道形成,常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呈区域性不均匀强化影,延迟期呈离心扩散,边缘模糊。
[1]杨宇,黄艳芳,李平等.磁共振成像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43(10):-.
[2]谢瑜,丁莹莹.妊娠相关乳腺癌三例[J].放射学实践,,10(31):-.
[3]杜向慧,许亚萍、杨红健等.妊娠相关性乳腺癌诊治进展.华东胸部肿瘤论坛文集.
[4]孟金丽,初建国,张丽娜,何万林,周燚.不同类型乳腺炎性疾病的MRI研究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36(11):-.
[5]费正华,罗志琴,李志,方向明,戚凌红.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类型乳腺炎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J].医院感染学杂志,,27(0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yf/10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