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以及一些儿保医生,看到婴儿出汗多、枕秃、肋骨外翻、夜哭等,就认为孩子是缺钙,要给孩子买各种钙剂进行补充。
仿佛“缺钙”是一种婴幼儿普遍存在的疾病?
其实,医学上根本就没有“缺钙”这个病。
然而当下的情况是,10个去定期体检的儿童,怕是有至少5个被诊断为缺钙,然后建议吃钙剂。
但是,钙剂真不是随随便便吃的,目前钙剂的滥用已经成了危害儿童健康的普遍问题。
滥用钙剂的危害
婴幼儿便秘
增加肾结石风险
诱发奶碱综合征
影响必需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你怎么知道我的孩子不会缺钙?
来看看钙的摄入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参考量()》
0~6个月婴儿每日对钙的生理需求量为毫克。
(母乳中的钙约为30毫克/毫升,因此每日达到~毫升奶量即可,也就是说正常喂养下的婴儿不管是纯母乳喂养还是吃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都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
7~12个月的婴儿每日对钙的生理需求量为毫克。
(建议添加辅食阶段的儿童每日奶量毫升左右,可提供约毫克钙质;再加上通过辅食摄入的钙质,即可满足对钙质的需求,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
1~4岁的孩子每天对钙的生理需要量为毫克。
(建议这个阶段的儿童每日奶量~毫升,牛奶的含钙量约为毫克/毫升。也就是说通过奶类可以获得大部分的钙质了。再加上膳食补充,也是可以达到每日毫克的钙质需求。
PS:牛奶中的含钙量比母乳高,但是母乳的钙质吸收率以及钙磷配比要高于牛奶。
~~~~~~~~~~~这是辟谣的分割线~~~~~~~~~~
骨密度
儿童的骨密度原本就比成年人的低,由于干扰因素很多,关于儿童这一群体,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骨密度标准被制定出来。临床上一直在拿成年人的骨密度标准来判断孩子的骨密度。显然,这是很不合理的。对儿童进行骨密度测试的项目早已于5年前被卫生部门叫停,目前在任何机构开展的儿童骨密度测试可以说%是违规的。
儿童多汗
出汗对身体有很大好处,出汗可以调节身体温度,滋润皮肤,排出体内代谢产物。婴儿新陈代谢极其旺盛,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不能很好的调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尤其当孩子刚入睡,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出现兴奋状态,孩子的体液含量又比成人比例大,因为孩子出汗多。一般后半夜孩子身上的汗液就减少了。这是孩子正常的生理现象。(注意:如果孩子夜间多汗,同时伴有身体不适,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要生病)
肋骨外翻
胸12肋骨向外翻,这是因为肋骨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卧位到坐位、站位时重力的改变,同时膈肌牵拉胸11肋骨的缘故。这是小婴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成正常状态。根本不是缺钙的症状。
枕秃
一些新生儿出生数周以后出现脱发,这是生理性脱发,新生儿头发绵细色淡。胎毛生长周期短,加上孩子长时间仰卧位躺着,头部和枕头床单有摩擦、出汗也多,所以会出现枕秃。一般数月后可以复原,很少能够延长数年的,这是婴儿的特殊表现。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常喂养的婴幼儿,奶量充足、膳食合理,就不会存在钙质摄入不足的情况。也根本不需要额外补充任何的钙剂!
即便是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其落后地区的人群,他们也不会患上“缺钙”这种病,而是可能因为饮食中的钙质摄入不足,容易发生“低钙血症”。
我们建议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补充的维生素D,才是孩子容易缺乏的元素。
维生素D缺乏容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它是引起钙代谢异常发生的疾病。所以全世界各国的儿科指南中才会如此重视维生素D元素的补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除了需要对儿童进行临床体检(检查是否有: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C形腿等疑似佝偻病的症状)以外,还需要依赖实验室手段来进一步确诊:进行血25-(OH)D的检测来确定体内维生素D水平,以及用X线来确定长骨骺端钙化情况。
总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是非常严谨的,一旦确诊就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建议逐步治疗直至恢复正常。
看到这里,就会发现,“缺钙”和枕秃、出汗、肋骨外翻等都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负责任的医生会仅凭这些体征就武断诊断孩子缺钙。
再次重申:
需要补充的是维生素D!
需要补充的是维生素D!
需要补充的是维生素D!
1岁以内的儿童每日预防性补充IU,1岁以上的儿童每日预防性补充IU。
这里想跟大家啰嗦一句:预防性补充的意思是从公共卫生大数据的角度给的建议,并非是说从来没补充过维生素D的儿童就一定会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全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日照时间各不相同,无论是高纬度地区还是低纬度地区,遵照这一标准去补充可以确保孩子不会缺乏维生素D。如果是日晒充足的地区,每天补充这一剂量也不可能导致过量重度。
因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属于营养缺乏性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和体态影响较大,所以各国广泛重视这一营养元素的补充。
下面是年卫生部发布的《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中关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与治疗的摘抄。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看一看。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评估与分期
(1)早期:多见于6月龄内,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症状,此时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骨X线无异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2)活动期
骨骼特征: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C形腿等。
血生化: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血AKP增高,血25-(OH)D显著降低。
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呈毛刷装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mm。
(3)恢复期
症状体征:早期或活动期患儿可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血生化:血钙、血磷、AKP、25-(OH)D逐渐恢复正常。
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mm。
后遗症期: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查找病因
(1)围生期储存不足:孕妇和乳母维生素D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
(2)日光照射不足:室外活动少、高层建筑阻挡、大气污染、冬季、高纬度(黄河以北)地区。
(3)生长过快:生长发育速度过快的婴幼儿,维生素D相对不足。
(4)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肾疾病。
3、干预
(1)维生素D治疗:
活动期佝偻病儿童建议口服维生素D治疗,剂量为IU/d(20ug/d)连服3~4个月或0~0IU/d(50~ug/d)连服1个月,之后改为IU/d(10ug/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一次性肌注维生素D15~30万IU(3.75~7.5mg)。若治疗后上述指征改善,1~3个月后口服维生素DIU/d(10ug/d)维持。大剂量治疗中应监测血生化指标,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
(2)其他治疗
户外活动:在日光充足、温度适宜的时候每天活动1~2小时,充分暴露皮肤。
钙剂补充:乳类是婴幼儿钙营养的优质来源,乳量充足的足月儿可不额外补充钙剂。膳食中钙摄入不足者,可适当补充钙剂。
加强营养:应注意多种营养素的补充。
(3)管理
随访:活动期佝偻病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佝偻病2个月复查一次,至痊愈。
转诊:若活动期佝偻病经维生素D治疗一个月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改善,应考虑其它非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范可尼综合征)、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应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明确诊断。
结案:活动期佝偻病症状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后观察2~3个月无变化者,即可结案。
永远欢迎你,在文末“写留言”
加入牵小手大家庭请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yf/9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