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的「我家有个乳腺癌」小组里,组员有近两千人,她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家里都有一位乳腺癌患者。
一条粉红丝带将一个个家庭连接。
有人在小组里发帖询问病情、有人为化疗后便秘的妈妈寻找缓解办法、有人开帖寻找30岁以下确诊乳腺癌的病友:28岁、33岁、23岁……
帖子里年纪最小的患者在19岁确诊。
医院东院乳腺科主治医师杨青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在美国,年龄小于等于35岁的乳腺癌患者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3%左右,而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年轻乳腺癌患者占10%~15%,并且这个比例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显著高于欧美国家报道的发病率。
雨桐,36岁
浙江杭州
一年前的10月25日,星期五,雨桐清晰地记得这个时间。
直到现在,她都很感激在那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如果不是因为那篇乳腺癌患者写下的抗癌经历,医院检查已经存在了大半年的乳腺结节。
结节不痛不痒,只是有个硬块来回浮动。雨桐和身边的女性朋友聊天,她们说「这东西大家都会有的」。
雨桐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儿,直到读完那篇文章。她和文中「她」的症状,实在是太像了。雨桐第二医院检查,医生没有触摸,看了B超结果后得出乳腺结节的结论,建议她尽快手术把结节切掉。
雨桐不放心,医院。医生肯定地说就是乳腺结节而已,没什么关系。
第三次,雨桐挂了当地「医院」的专家号。医生查体后告诉她情况不是很好,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周后的术前检查,雨桐做了钼靶,医生发现她的左乳钙化,找出了左乳多发性结节。11月12日,雨桐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全麻手术。做完手术她的嘴里一直插着管子,苏醒后拔管的一瞬间她就吐了出来。
住院治疗的雨桐
图源:受访者供图
雨桐以为自己只是长了乳腺结节而已,直到一周后去取病理报告。
她记得很清楚,那天是11月18日,周一,下着雨。「报告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导管原位癌,疑似浸润』。」
「其实当时我不太相信。心中想为什么我这么年轻会得这个病?」
雨桐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姐姐,姐姐告诉了父亲。那时,雨桐的父亲在小区周边的菜地里种菜,听到消息后,他就哭了。自此之后,父亲每天都窝在家里背着母亲掉眼泪。
「其实我妈肯定是看得出来的,她肯定会想,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个老头天天掉眼泪。」至今,家人还都瞒着母亲雨桐的病情。
如果病理报告「导管原位癌」之后的逗号是个句号的话,她只需要做一次手术,但「浸润」就意味着她还需要动第二次手术把周边的组织全部切掉。
雨桐解释道,导管就相当于是一个个气球,癌细胞开始是包在无数个气球里面的,但是时间久了,「气球」破裂了,癌细胞就会进入到其他地方。
第二次手术结束,雨桐的母亲从湖州去杭州照顾了她一个月。放疗开始前,雨桐把母亲劝回了湖州老家。她担心母亲会对放疗过程生疑。
接着,雨桐开始了23+4次的放疗。在经历了乳房局部照射15次之后,被照射的皮肤变成了烧伤后的状态,起水泡、皮肤变黑、蜕皮。
最后4次时情况更加严重,那段时间她不能穿贴身的衣服,每天都需要早晚各一次涂抹烫伤的药膏,直到现在,被照射的部位依旧发黑。
放疗期间,每天陪伴她的是76路公交车,她开玩笑说,动力火车有首歌《忠孝东路走九遍》,医院的新华路走了27遍。
经历了两次全麻手术,雨桐觉得自己的脑子没有以前灵光了,她经常会忘记事情。乳腺癌改变了她的生活,同样改变了她的工作。
雨桐说,在刚刚得知她确诊乳腺癌后,公司就想把她开掉,但后来还是给她保留了职位并缴纳社保。去年12月到今年3月期间,公司按照杭州市最低工资的80%给雨桐发放工资,「一千多块钱」。
放疗结束后,雨桐觉得留在公司里也没什么意思,就辞了职。
今年6月,雨桐开始寻找新的工作。但面试了几家公司都连环被拒,对方给出的理由都是她的身体情况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工作量。
兜兜转转,雨桐回到了几年前的一个老东家那里,仍旧是销售的岗位,仍旧是以前的领导和同事。
重新开始工作,她看淡了很多。过去倘若业绩不好,她就会情绪很低落,现在她觉得没有事情比身体更重要。她不想天天唉声叹气,负能量对病情一点好处都没有。
现在的雨桐
图源:受访者供图
生病之后她加了一个病友群,群里大多是80后、90后。群里有一个92年的小妹妹,5年前全切了右乳,然而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左边又复发了,在原来的地方又长出了癌。
看到这个消息后,雨桐退了病友群,她不想因为病友的经历影响自己的心情。
「五年之后,其实就到了稳定期,但她五年之后又复发了。乳腺癌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晴子,31岁
江苏常州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活到老死。」
去年12月10日,晴子被确诊为乳腺粘液腺癌。当时她30岁,是一家公司的HR,也是一个六岁女孩的妈妈。
「女性一定要常做两癌筛查。」身边一个患乳腺癌的女性朋友曾经叮嘱过晴子。起初她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无意中在自己的身上摸到了一个小块儿,去医院检查后即得到了乳腺癌的确诊报告。
拿到报告的那一刻,晴子的大脑一片空白,医院的拐角独自哭了很久。「我不敢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时的晴子觉得癌症就是绝症,「这怎么可能?我的宝宝才6岁,她不能没有妈妈啊!」
医生告诉她,乳腺粘液腺癌不同于一般的乳腺癌,很少有复发转移的情况,治愈率和生存率都很高,而且她目前处于早期阶段。
确诊乳腺癌的消息,晴子第一个告诉了丈夫,「就像交代后事一样」。第二天,晴子的丈夫陪她一起去公司辞去了工作,她没有将自己患癌的信息告诉同事。
晴子不知道怎么同父母和孩子说自己的病情。过了很久后,她平静地跟母亲说:「妈妈,我上次的报告出来了,是癌,不过是一种不那么严重的癌。」
至于孩子,晴子一直没有勇气主动开口,直到一次交谈。
「妈妈,如果有一天你不在了会变成小星星吗?」
「会的,妈妈会变成小星星,但是妈妈会努力活得很久很久。」
女儿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晴子愣住了。她感慨道:「现在的小孩都是人精啊,大人从没在她面前提过一句,但是她还是感觉到了。」
晴子向孩子委婉地说了病情后,孩子抱着她哭了:「我不想成为没有妈妈的宝宝。」
晴子的朋友圈里几乎全是女儿的日常,小姑娘唱歌跳舞主持节目,阳光又活泼。她希望女儿可以一直快乐,也祈祷自己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
在化疗阶段,晴子用的是医保不能报销的进口药,整个疗程共耗费近20万,比国产药贵一些,对身体的肝脏心肺的保护更好,很少有脱发的现象。
晴子的化疗药物
图源:受访者供图
化疗是所有癌症患者治疗中最难熬的阶段。全家人对晴子都很上心,她却不想让亲人看到她最难受的样子。「我经常会吐,但是吐了再吃就行了,没力气也会过去,熬过去就好了。」
在与癌细胞赛跑的过程中,晴子在微博上加入了一个刚建立的「粉红丝带乳腺超话群」,群里的每个人都在说着自己的病情。不过后来晴子就很少在里面交流了,每当她看到更严重的病友,就会不由自主地共情难受。
「接受治疗时碰到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晴子后来遇见了很多病友,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心态也不同。
隔壁床的病友,不仅做了全切手术还要做靶向治疗,但依然没有丧气。晴子说:「我时常会想起她的话,我能感到自己跟在她身后,走的每步路都是正能量的。」
晴子在日记中写到:「有些事情我没办法改变,所以还是面对现实吧。」
晴子的朋友圈截图
图源: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晴子结束了4次化疗和25次放疗,最难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现在晴子处于内分泌治疗阶段,在今后五到十年之内还需要坚持吃药。她的主治医师告诉她,如果五年内没有癌细胞转移或复发,在临床上才算初步痊愈,之后仍需定期复查。
「我现在身体上没有任何感觉,基本上三个月一复查,只是体力有时不及以前健康的时候。」晴子已经开始接送女儿上培训班,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她说,让自己有点事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女儿的笑容是治愈她最好的良药。
未来,晴子想开一家店,既可以做自己的事业,又能够自由地照顾女儿。她还打算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发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yf/9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