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炎致病菌来源、影响、管理
无乳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
来源:乳房内生存、外购动物带进来、在挤奶过程中传播、犊牛相互吮吸;
影响:产奶量下降、细菌数超高、无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明显;
管理: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使用获批的乳头药浴液、挤奶操作过程带手套、所有动物进行干奶治疗。
金葡菌
金葡菌
来源:乳房、皮肤和环境、外购动物、在挤奶过程中传播、犊牛相互吮吸。
影响:产奶量降低、体细胞数升高、乳房组织损伤、反复发作临床乳房炎、治疗效果不佳。
管理:安排在最后挤奶或者使用单独的挤奶设备、带手套,频繁消毒、并用一次性纸巾擦干乳头、淘汰慢性感染动物、外购牛与自养牛分开挤奶。
停乳链球菌
停乳链球菌
来源:主要存在于环境中、经常在干奶期感染、可能有传染性。
影响:临床或亚临床乳房炎、细胞数高、乳房肿胀(典型的病例会出现)、治疗效果理想。
管理:尽量保持环境清洁、上杯前乳头必须清洁、擦干、对所有动物进行干奶治疗。
乳房链球菌
乳房链球菌
来源:环境感染、干奶期感染。
影响:临床和亚临床乳房炎、常伴有体细胞数升高、一些感染转为慢性感染、乳房肿胀,并伴有发热症状。
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卧床干净,干燥、定期清理粪污。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
来源:存活于皮肤表面、环境(土壤、尘土)、挤奶过程中传播。
影响:大罐奶体细胞数升高、在泌乳期很难治愈。
管理:保证挤奶设备运转正常、挤奶前后药浴、保持环境清洁、所有动物进行干奶治疗。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来源:卧床、粪便、土壤、水。
影响: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急、突然发热,食欲废绝、奶中有凝乳块或呈水样、产生的内毒素可致死。
管理:支持疗法、降低饲养密度、干净、干燥的环境、有效的干奶治疗。
克雷伯氏菌
克雷伯氏菌
来源:有机垫料、粪便与土壤、夏天感染率高、80%的奶牛随粪便排出克雷伯氏菌。
影响:产奶量下降、发热、食欲废绝、脱水、奶中有凝乳块、难治疗。
管理:不要使用新锯末和湿木屑、环境干净、干燥、营养状况好、做好挤前药浴。
肠杆菌
肠杆菌
来源:污染的地面、粪便、卧床、土壤。
影响: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急、突然发热、食欲废绝、脱水、奶中有凝乳快、治疗效果不佳。
管理:干净、干燥的环境、降低饲养密度、淸粪、挤奶前后药浴。
隐秘杆化脓菌
隐秘杆化脓菌
来源:创商和脓肿、乳头孔损伤、通过蚊蝇传播、冻疮。
影响:黄色粘稠、恶臭的分泌物、预后为瞎乳区、治疗无效。
管理:制定蚊虫控制方案、瞎乳区或感染牛,生产环境中使用干净垫料,避免犊牛相互吮吸。
酵母菌
酵母菌
来源:大剂量药品包装被污染,污染的针管,垫料、土壤和腐败物,未按无菌技术操作。
影响:产奶量下降,乳房肿胀,黄色粘稠、或絮状分泌物。治疗后症状加重。
管理:不要抗生素治疗,避免使用大剂量包装的药物治疗,感染乳区,免疫系统消除感染。
原壁菌
原壁菌
来源:死水和池塘,植物、土壤和泥浆、水槽,粪便。
影响:慢性感染,产量下降,有絮状沉淀的水样分泌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管理:限制奶牛进入潮湿地区,淘汰感染动物,挤前药浴,干净、干燥的卧床。
牛棒状杆菌
牛棒状杆菌
来源:存在感染乳区和乳头管内,多在挤奶时传播。
影响:体细胞数略微升高(有很多牛感染),很少引发临床型乳房炎,无需抗生素治疗。
管理:挤前药浴,挤后药浴,所有奶牛进行干奶治疗。(20%-30%发生棒状杆菌说明药浴不到位)
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
来源:土壤、水和草,被污染的治疗用具或治疗不当,非乳房炎常见菌,在挤奶时传播。
影响:乳房出现硬的结节、乳房可能出现窦道、产量降低、治疗无效。
管理:治疗过程中采取无菌技术、淘汰感染动物、保持畜舍的干净,干燥、去除感染乳区。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
来源:潮湿的地方,如水槽周边、潮湿的垫料、被污染的药浴液、被污染的大剂量包装的药物。
影响:慢性感染、乳房肿状和发热、治疗效果不佳。
管理:保持动物干净,干燥、淘汰慢性感染动物、避免环境潮湿、用有效的乳头药浴液。
巴氏杆菌
巴氏杆菌
来源:呼吸道常在菌、传播方式不详。
影响:慢性乳房炎、粘稠,膏状,黄色分泌物,治疗效果不佳。
管理:避免动物过度拥挤、保持环境的干净,干燥,卧床洁净、淘汰感染动物、使用有效的乳头药浴液。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
来源:卧床,饲料和饮水,不是常见的乳房炎病原菌。
影响:慢性感染、难以治愈、治疗效果不佳。
管理:保持动物的干净,干燥、淘汰慢性感染动物、避免接近潮湿的区域、使用有效的乳头药浴液。
沙雷氏菌
沙雷氏菌
来源:土壤和水、乳头孔接触感染的表面、药浴液被污染。
影响:临床型乳房炎、产奶严重下降、慢性感染、治疗无效。
管理:药浴液的储存得当、淘汰慢性感染动物、避免进入潮湿的区域、使用有效的乳头药浴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zl/9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