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奇迹,也是奥秘!人体本身有着惊人的修复功能,只要给足原料——营养,就能恢复健康。《失传的营养学》用老百姓通俗的语言指出了身体生病的原理以及逆向康复的路径,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包括几十种难以治愈的癌症,都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更是享受革命成果的本钱,欢迎您收听《失传的营养学》
第九章
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感冒、肝炎等)的疗法
肝炎是除肝脏代谢性疾病之外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危害极大。此章只讨论病毒性肝炎,所以以下简称“肝炎”。以乙肝为例,因为它具有传染性,经常见到肝炎在家庭成员内蔓延,很多患者在青壮年时就已丧失劳动能力,对家庭的打击很大。
肝炎有很多种,甲肝、乙肝、丙肝……是按肝炎病毒类型的不同而分类的。也就是说,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
当年我在医科大学快毕业时,有一天,一个人指责我说:“你们医生真笨,连个感冒也治不好。”我听后就给他讲了一个道理,我问他:“你说是子弹好拦截还是导弹好拦截?”答案很明确,当然是导弹好拦截。为什么呢?因为导弹复杂,不仅有制导系统、动力系统,不可以计算出它的运行轨迹,随便干扰或攻击导弹某个系统中的某个环节,都会让导弹偏离轨道或失去效力。而子弹就不同了,子弹结构太简单,打出去后飞行中的只有一个弹头,除了空气阻力,没有什么可以干扰到它的飞行,所以根本无法拦截。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就在于此。为什么细菌性疾病容易治疗而病毒性疾病不容易治疗呢?就是因为细菌很复杂,细菌有很厚的壁,有自己的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即染色质区域)(图26).细胞质内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单元。
所以药物可以找到细菌的攻击点,例如细菌的细胞壁,只要用药物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细菌就活不成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的作用原理。而病毒结构太简单了,就是几条DNA或RNA,有的病毒外面由一层蛋白质外壳包裹,在体外没有任何反应,所以找不到攻击点。当病毒进入细胞内,它利用我们人体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素、各种酶、各种结构来生产自己,然后融入我们的细胞,成为我们细胞结构的一部分,所以药物无法攻击。因为攻击它就是在攻击我们自己,所以尽管今天在临床上有一些抗病毒的药物,但疗效都比较差,而且对身体本身的伤害还很大,尤其是对肝脏的伤害极大。
基于病毒的上述特征,利用药物抗病毒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那么怎样才能治愈病毒感染,将病毒从我们的身体里清除出去呢?只有一条路最合理、最有效,那就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让机体的免疫系统将病毒清除掉,而免疫系统正好擅长清除病毒,对细菌感染多数情况下反而力不从心。那么怎么才能治愈病毒感染将病毒从我们的身体里清除呢?只有一条路最合理、最有效,那就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让机体的免疫系统将病毒清除掉。
正是基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的目的,我们才看到,一些人为了防止感冒而使用丙种球蛋白。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做法。在今天的临床治疗中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做法,其中很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往身体里输入身体本来可以自己生产的物质。在治疗上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身体自己能生产的,绝不从外面给予。比如丙种球蛋白,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可以自己生产的,而且生产的速度极快,生产能力也几乎是无限的,那就应该促进身体自己生产。白蛋白也是这样,临床上经常使用白蛋白,其实很多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合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肝脏自己每天会生产足够量的白蛋白,如果白蛋白不足了,应该促进肝脏生产白蛋白的能力,而不是从外面给予。另一方面,从体外给予白蛋白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体内缺乏白蛋白的状况,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恢复肝脏自己生产白蛋白的能力。这就像一个贫穷的人,你总给他钱是解决不了他穷的问题的,只有提升他致富的能力才能从基本上解决他的贫穷问题。激素的使用也是同样道理。如果某种病是因为激素不足而引起的,那应该恢复和提高身体相应器官(如肾上腺、性腺等)生产激素的能力,而不是从外部给予,更何况很多病不是因为激素不足造成的,提供过多激素就更没道理了,也不会从根本上治愈这些疾病。
要提高机体免疫力,有两种方法。一种可以称为“吸毒式方法”。这就像去打仗,要打赢这场仗,假设需要个士兵,可你只有10个,那就给他们“吸毒”,让他们振作起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使他们以一当百,这样就可以达到个士兵的战斗力了,如干扰素、胸腺肽等就发挥着类似的作用。但这种做法比较冒险,死1个士兵就相当于死了个,战斗力会迅速下降,往往打不赢。另一种方法就是给予原料。你不是需要个士兵吗,给你可以生产1万个士兵的原料,迅速生产出所需要的士兵,而且因为原料充足每个士兵的战斗力都大大提升。这样再去打仗就放心了,胜算极高。给原料就是给营养素,这样会大大提升免疫力,让免疫系统达到快速反应,且战斗力极强。这就是很多人反映说使用营养素后很少感冒了的原因。感冒病毒进入体内即被清除,哪里还有机会得感冒,而经常患感冒正是机体免疫力弱的表现。治疗肝炎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使用营养素提高机体免疫力才是合理的治疗途径。
使用营养素不单是为免疫系统提供原料,让免疫系统生产出足够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营养素还具有极好的修复肝损伤的作用。长期的肝炎使肝细胞严重受损,大量肝细胞死亡,还活着的肝细胞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肝脏的各种功能大大减弱。而肝功能的减弱,如肝的解毒功能受损,也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营养素可以修复肝脏的损伤,救活那些快要死掉的肝细胞,改善肝细胞的生存环境,恢复肝细胞的各种功能,这会进一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其免疫力。
如何用营养素治疗肝炎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目前,就我个人观察,通过营养素治疗肝炎,效果很不稳定。有的人很有效,病毒被清除掉,而有的病人病毒未被清除掉,甚至复制都未得到抑制。还有的人病毒被清除了,但过一段时间复查又显示阳性了。因为不是每个肝炎患者使用营养素后都会在很短时间内治愈肝炎。这与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年龄、是否是易感体质、自身免疫系统的状态和肝炎病毒的类型、肝受损程度等有关系,也与营养素的使用方案有关系,并不是营养调理本身有什么问题。使用营养素后,即使肝炎在短期内没有治愈,也可以防止肝炎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这对于肝炎患者来说,也是天大的福音,因为他们就担心有一天肝炎会发展成肝癌或肝硬化。
从前边对肝炎的论述你可以感觉到理论很完美,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更细节的问题,如怎样改进营养方案,以使机体的免疫力提到理想状态,还有就是寻找其他辅助方法以提高营养在体内的利用,以使免疫力达到理想状态。将营养治疗与其他现有方法的有机结合是目前较理想的选择。当然,随着营养医学的发展,营养治疗肝炎应该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感染肝炎病毒的年龄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有时是决定性因素,感染年龄越小,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排斥能力越差,因为免疫系统从小就见到病毒,以至于以为病毒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没必要清除,以我今天的知识水平看,这样的肝炎很难治愈,还是通过营养治疗,防止肝炎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更实际一些。
第十章
慢性炎症与癌的关系
第一节想得癌其实不容易
现在得癌的病人太多了,得各种各样的癌,而且患者年龄也越来越小。我亲身经历,四五年的时间,身边就有六七个人因癌症倒下了。这很吓人,就好比我和其他几个人站在一起,一会儿倒下一个,一会儿又倒下一个,你说吓人不吓人?我经常想,轮也该轮到我了。
当我把人体的一些问题想清楚后,我发现得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你想得就能得的。要得癌,你得先有“资格”,就像开车要先考驾照一样,得癌的资格就是你的身体里要先有慢性炎症或其他慢性损伤(慢性炎症也是慢性损伤的一种,慢性损伤还包括许多其他的形式,如慢性的毒性物质接触、长期精神压力、长期服药等)。比如慢性胃炎可发展成胃癌,慢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癌,慢性结肠s可发展成结肠癌,慢性宫颈炎可发展成宫颈癌。那乳腺癌之前也没有见谁先得了慢性乳腺炎呀?这与其他的慢性损伤有关,例如长期情绪抑郁,可对乳腺造成持续慢性损伤,长期内分泌功能紊乱也是常见原因。由于环境污染,每天会有大量雌性激素和类雌激素物质通过食物、水、日用品和空气进入我们的身体,这些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各器官和乳腺产生巨大压力,刺激它们增生。尤其是肝脏功能不佳时,外来激素对上述器官的威胁会更大,成为造成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概率越来越高。所以身体得癌症的危险来自慢性炎症和各种各样的慢性损伤。明白了这一点,防癌就很容易做到了,那就是治愈慢性炎症,消除慢性损伤。
在医院里最难治的疾病之一就是慢性炎症,很多人的慢性胃炎一治就是几十年也治不好,直到转成胃癌,也就没工夫治慢性胃炎了。其实只要治疗方向正确,慢性炎症很容易治疗。如前所述,机体的修复能力极其强大,可以说无所不能,可得了慢性胃炎的胃被修复几十年也修不好,显然是原料不足的缘故。所以当我们把原料即营养素给足后,慢性胃炎可以在两周内消失临床症状,当然胃黏膜全部修好可能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事实上,治疗慢性炎症可谓是营养治疗的拿手活儿,尤其是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宫颈炎等。而慢性炎症以外的慢性损伤很多都源于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晚睡、吃垃圾食品等。
我经常为瘤症做辩护,自封为癌症的“辩护律师”。我觉得癌也不容易,不是它想长在你身上,而是你偏要人家长在你身上。
我们不妨以半专业半通俗的方式来审视一下癌的发生,以使我们对癌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癌的发生缘于适应。其实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你身上的每一部分为什么长成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而不是那样的结构,都源于适应。比如你身体表面的皮肤,之所以长成这样,就是因为身体表面的皮肤需要有很强的抗性和韧性,要经得起拉、拽、蹬、踹,所以皮肤才要长成这样(图27)。皮肤由很多层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之间连接很紧密,最上层是干燥死去的细胞(即角质层),很坚韧,所以皮肤很耐磨,而下层的细胞会不断转变成这层干燥死去的细胞,使皮肤持续保持这种耐磨特性。你说皮肤长成这样是不是为了适应?
气管和支气管上皮为什么要长成那样(图27-A),也缘于适应。气管和支气管上皮主要由单层的柱状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顶部都长着很长的毛,这些柱状细胞之间,还有像酒杯形状的细胞,被称为杯状细胞,这些杯状细胞产生黏液,黏液被涂在柱状细胞的毛上。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为了适应。空气里有很多粉尘,还有细菌、病毒等。吸入的空气进入气管后,空气里的粉尘、细菌、病毒等就会被粘到黏液上,这样就可以净化吸入的空气。而这些毛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些毛像秋天的麦浪一样摆动。摆动的方向指向喉部,随着毛的摆动,这些黏液连同粘在其中的粉尘、细菌、病毒等就被排出气管。你说上皮结构长成这样是不是为了适应?
我觉得患瘤症也跟适应有密切关系。比如吸烟得肺癌的过程。烟中的有毒物质很多,毒性很大,那些毛受不了烟中毒物的伤害,绝大多数毛被毒死了,脱掉了,剩下的少数毛虽然没掉也被毒倒了,失去了作用(图27-B)。
再吸烟,那些毒物直接与细胞接触,细胞也受不了,细胞也死了(图27-C)。这样就留下一个创面,这是不行的,身体是不允许有创面存在的,就会赶快补上创面,新的上皮细胞就又长出来了。但这次因为是新生的,毛就长不了那么长了(图27-D)。再吸烟,毒物还是直接毒死细胞,这样就又产生创面,还要再长新的上皮细胞。
再长,再被毒死,再长,再被毒死……多少次之后,这地方就想了,怎么总是死呀,看来这个地方长这种上皮细胞不适,不适应了,得换一种更结实,更适应这种生存环境的细胞人体基本上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就是鳞状上皮细胞,我们身体表面的皮肤就是鳞状上皮细胞(图27-E)。细胞分很多层,底层细胞不断长出新细胞来替换死去的细胞,这可比原来的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结实多了。医学上把这种由一种上皮细胞替换另一种上皮细胞的现象称为化生。
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个上皮的细胞没毛,不能及时把黏附在鳞状上皮表面的黏液和其中的粉尘、细菌、病毒、烟中的有毒物质等运向喉部排出。所以你看长期吸烟的人,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咳痰。他觉得气管的某个地方有东西,但就是咳不出来,所以这些人很辛苦,咳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咳出一身汗。要咳上半个多小时才能把那口痰咳出来。一咳出来就舒服了,一边用手擦汗一边说:“哎呀,累死我了,吸根烟歇会儿。”因为没纤毛了,所以大量有毒物质都会滞留在这种上皮细胞上,这些细胞也受不了,时间一长,也会出现死了长,长了死,这种反复进行的情况。这时,这个地方又发愁了,怎么把全身最结实的上皮细胞都拿来了还会迅速死亡呢?还是不适应,还得找一种能适应这种生存环境的东西,那你说这种东西是什么?只有癌上皮了,癌长得快,能适应环境,生长速度快过死亡速度,所以癌就发生了。
这虽是一种非医学的解释方法,但癌的发生过程不就是这样进行的吗?在全世界无数的研究人员紧盯癌的基因变化的时候,我想跟你说,知道是什么引起了癌的基因变化比知道哪些基因变化了重要得多。引起基因变化的原因才是真正的病因,它就像手枪的扳机,而那些基因变化不过是射出去的子弹。怎样可以阻止子弹射出呢?毫无疑问,控制扳机是最明智的,而不是抓住正在冲出膛或已经冲出膛的子弹。即使你抓住了一颗飞行中的子弹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不知道下一颗子弹什么时候会飞出来,这样很危险,你可能会中弹身亡。想通过研究癌的基因改变来逆转癌症,笔者认为还需要在可行性方面做进一步探讨。因为最知道基因应该如何修复的还是细胞自己。
健康自测小程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zz/10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