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863.html
“明后雨前”,大清老早,陪一帮人手一只保温杯的油腻老男人,坐一辆快散架的破“金杯”,去杭州龙井村买新茶。
“春雨惊春清谷天”,有关江南的绿茶,“明前”和“雨前”指的是清明、谷雨之前,此时是采摘炒制茶叶嫩芽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关乎绿茶的品质和价钿。
跟他们去到村里熟门熟路的茶农人家,一行七八个人吃顿“便饭”是不要钱的,吃完饭移到另一桌坐定,画风一转,就象游客被带进定点购物商店,表情顿时就凝重起来。
老板娘叹着苦经,拿出三只小竹匾放在桌上,分别盛放三种不同价钱的新茶,让客人手捻、眼看、鼻闻,然后又端出一大堆玻璃杯,放入不同的茶叶,用开水泡了,让“行家”们闻香,透过杯壁看茶形芽头,还有汤色口感等等。
茶客们都由价低的那款喝起,边喝边品,很懂经地交流心得。所谓有比较才有伤害,我哪懂那些?直接往最贵的那杯茶里续了点开水,平常那样地喝。
确实有些他们说的那种回甘,但没有我喝惯的粗茶那么浓酽经泡,一点也不解渴过瘾。心想这帮老家伙有几个养老钱,千儿八百地买一斤寡淡无味的茶来喝,真的无聊透了。
茶农家坐的是那种两人一条的长凳,我生怕突然站起,旁边全神贯注品茶的人,因长凳失去平衡一头翘起摔到地上。小农厚道所以没动,坐在那里喝茶发呆。
看着桌子上一大堆老板娘只斟了不到半杯的茶水,突然想起曾经回到家里,母亲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帮侬茶浆已经泡好了”,所谓浆想来就是比清水稍微浓稠的液体,比如糖浆、豆浆等等。
泡茶浆大概是一种待客之道,就是在杯子里放了茶叶之后,加入仅够浸泡茶叶的热水,待客人坐定,再行斟茶到七八分的礼仪。
实际上此时只是将浓茶浆稀释的过程,客人立刻就能喝到既是热的、也是有茶味的茶水,又避免了用茶盖或者嘴巴吹开浮茶的不雅与尴尬。
母亲帮我泡茶浆,主观上倒未必避免我喝茶时的不雅,而是我口渴回到家,立马就要喝到茶,决没有等茶凉些再喝的耐心。上海人不管喝白开水还是喝茶叶水,都叫“吃茶”,但农场话里吃茶还是吃白开水,是分得明确的。
回想起来,20岁之前我根本就没有喝茶、喝热水的习惯。我们家一直有只口小肚子大、装冷开水的玻璃瓶,不论春夏秋冬,在家我就喝那里面的冷开水,而上学或在外面,就用嘴巴候近龙头喝自来水,如果跑到更远的荒野里疯玩实在太渴,也会用手捧了河浜水来喝。
我说过,第一次喝茶是在职工队务农的那一年,天气蛮热的那个下午,午睡后依然倦意恹恹(yānyān),同宿舍的唐兄坐在他的床沿,捧着个搪瓷大茶缸,里面是放凉了的茶叶水。他劝我喝口试试,说既清口又醒脑,喝了很舒服的。
我知道茶叶苦口,又不想在他面前认怂,就接过大茶缸悲壮地喝了一口,感觉就是苦,但顿时嘴里不粘了,脑袋也清醒了,渐渐地嘴里还有了些清甜,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回甘吧?
那时候烟酒茶被看作是“老枪”的标配,若是历数某个人的数宗罪,常说的便是:“这个人又是抽烟喝酒,又是喝茶,一年要花多少钱?”所以年轻人一般是不喝茶的。
唐兄午后的这口老茶,让我体味到了喝茶的好处,但在职工队泡瓶开水比泡杯茶还奢侈,所以喝茶也只是难般为之,周末回家或许泡上一杯。我母亲一直都喝茶,不论精致听装的好茶,还是塑料袋装的茶叶碎末,知道我居然喝茶了,也没什么微词。
她从橱柜深处抠出一只有盖的白瓷茶杯,专门给我泡茶,茶杯她一只、我一只,是我们家唯二能见的瓷器,而其他所有的盛器,包括吃饭的碗、盘等都是搪瓷的。
她常常会为我事先泡上茶浆,家里那只玻璃瓶依然盛满冷开水,等我回家就冷热随意了:有耐心就泡了开水慢慢喝,猴急倒进冷开水也能喝。
我母亲是很有个性的,但她通常不会要求我怎么做,而是我可能会怎么做,她都事先想到,既可改变又能变通。
在家没喝茶没一两年,我又离开了,每年只有过年才回家,她在我回家的那一天,必然会拿出那只杯子,为我备好茶浆。回到家母亲对我没有多少外泄的热情,总用一句“我已经帮侬茶浆泡好了”代替,热水瓶在那、冷水壶也在那,冷热自取大概是她表面的矜持、内心的喜欢,你懂就好。
母亲生前我好象没有帮她泡过茶浆,甚至没有怎么帮她沏过茶。她走后吃饭的碗具等,都被邻居当作长寿的象征要走了,我只带回了她用的茶杯。
一晃快二十年了,我依旧每天往里面放一撮茶叶,不泡茶浆,也不讲究“酒斟满茶七分”的规矩,直接就泡上满满一杯。只是我泡的茶叶有时可能比她的好些,有时也用这只杯子泡咖啡、维C泡腾片、或者盛点红酒。
我常说从不在乎哪天去给父母扫墓,因为我们的灵魂在一起,昼夜晨昏常常想起。我还天天捧着他们的衣钵,钵就是这只茶杯。
因为写到茶浆了,又想到过去五一节照例是要去江桥看望母亲的,所以特地把她的杯子洗得干干净净,还开了一罐新茶,放一大把在里面泡成茶浆,待会儿再盛满开水,喝到七八分的样子合了礼数,就可以假装孝敬供奉父母了,再来几只板油白糖水晶包过过。
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zz/10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