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乳腺炎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炎的乳腺x线、超声及MRI表现特点,并根据影像特征判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30例行乳腺x线检查,49例行超声检查,58例均行MRI检查。结果6例乳腺x线和2例超声检查无明确阳性发现,MR图像上可以显示所有病灶。乳腺炎在乳腺x线像上多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16/30,53.3%),超声声像图上多呈单发或多发相互连通或不连通的低回声肿块样病灶(34/69,69.4%);增强MR图像上,48例(48/58,82.8%)患者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且多表现为多发区域样分布(66.7%,32/48)及内部呈相互连通或不连通的集丛环状强化(63.1%,31/48)。在58例患者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I型及Ⅱ型者分别为28(48.3%)和29例(50.O%)。BI-RADS分类为0级(33.3%,10/30)在乳腺x线摄影、4a类在超声成像(36.7%,18/49)及MRI检查(56.9%,33/58)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乳腺炎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无特异;在增强MR图像上呈多发的区域样分布,及相互连通或不连通的集丛环状强化的非肿块样强化。
乳腺炎;乳腺x线摄影术;超声检查,乳房;磁共振成像乳腺炎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哺乳期乳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而较易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往往病因不明El-21,常常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难与乳腺癌鉴别。笔者回顾性分析58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炎患者的乳腺x线、超声及MRI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6月期间,医院病理证实为乳腺炎的58例患者乳腺x线、超声和MRI资料,术前58例均行MRI检查,30例行乳腺x线检查,49例行超声检查。36例经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2例由手术病理证实。均为女性,年龄24~66岁,平均(38±10)岁。58例中,26例有哺乳史,其中24例否认有哺乳期乳腺炎病史。临床症状49例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其中3例有手术史,1例有乳房外伤史;6例仅表现为乳房胀痛;3例表现为乳头溢液并乳晕区皮肤增厚。病程自数天至9个月不等。
二、检查方法
1.乳腺X线检查:采用GESenographeD和HologicSelenia数字乳腺机,摄双乳内外侧斜位(MLO)和头尾位(CC)片。
2.超声检查:采用GEVolusonExpert、GELogiq7、PhilipsiU22、PhilipsHD7超声诊断仪,探头中心频率7~12MHz。
3.乳腺MR检查:采用GE1.5T和GE3.0T超导型MR扫描仪,患者俯卧于专用的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上,双侧乳房自然悬垂于线圈洞穴内。常规横断面、矢状面扫描,采用FSET,WI(TRms,TE10ms)和T,WI抑脂序歹0(TRms,TE85ms)横断面扫描,层厚5mm,层间隔1mm,动态增强采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加抑脂T。WI序列(TRms,TE5ms,反转角80。),横断面扫描FOV为32cm×32cm,矩阵X,激励次数1次。增强扫描采用乳腺动态快速增强薄层扫描技术,检查前用12G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对比剂采用Gd.DTPA,用量为0.1mmol,/kg,于10S内快速团注,继而快速团注10m1生理盐水冲管。所有患者的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均在ADW4.3工作站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ROI选在病变强化最明显的区域,避开囊变坏死区,绘制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三、图像分析方法
患者的乳腺X线和MR图像均由2名从事乳腺影像诊断5年以上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共同阅片,征象描述参照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记录BI.RADS分类情况;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为3种类型,即持续强化型(I型)、平台型(Ⅱ型)和廓清型(Ⅲ型)。BI—RADS分类:1—3级为良性病变,4a级为可疑低度恶性,而4b~5级为恶性病变;0级为不完全诊断,需进一步行其他检查明确诊断。x线像上,乳腺的实质分型依据腺体量分为4型:I型:腺体量25%;II型:腺体量i25%且≤50%;IU型:腺体量50%且75%;IV型:腺体量t75%。
超声图像由2名专业从事乳腺疾病诊断的超声科医师阅片,内容包括病变回声、边界及血流情况,血流信号分级参照Adler等的方法MJ:I级为无血流信号;11级为有1—3条点状、短杆状血流;11I级为有3条以上的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在乳腺x线及超声图像上分析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形状及内部是否均质等,一般认为不规则形状、边界不清及内部不均质为恶性征象;而MRI则主要分析病变的形态学、增强后强化方式及内部强化特征,一般认为病灶呈不规则形状、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及增强后呈边缘强化,段样、线样导管样强化及病灶内部呈集簇状强化为恶性征象;另外伴有皮肤受累及淋巴结肿大者亦考虑恶性征象。
结果
一、病变概况
58例均为单侧乳房乳腺炎,其中右侧35例、左侧23例。6例为肉芽肿性乳腺炎,3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为哺乳期乳腺炎,其余47例病理未明确分类。21例有炎症表现,其中乳房红肿15例,伴皮温升高3例;6例表现为乳房疼痛。触诊29例乳房肿块边界不清,其中5例伴有皮肤粘连;38例质地坚硬,9例质地中等,4例有波动感,3例仅表现为乳晕区皮肤增厚,另外4例触诊无异常发现。27例(46.6%,27/58)病灶在单个象限内,其中外上象限12例、外下象限9例、内上象限5例及内下象限1例;20例(34.5%,20/58)病灶位于2个象限;8例(13.8%,8/58)病灶占据3个象限;3例(5.1%,3/58)病变局限于乳晕下。22例(37.9%,22/58)病变累及乳晕区。1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4例乳头凹陷。
二、影像表现
1.乳腺x线表现:30例中,28例病理证实为急慢性乳腺炎(包括2例合并肉芽肿性乳腺炎者);2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乳腺x线像上,60%(18/30)患者实质分型为Ⅲ或Ⅳ型(腺体量50%);53.3%(16/30)患者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非对称性致密(图1),呈结构扭曲及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肿块者各4例(图2),6例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例患者病变累及乳头(表1)。在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中,1例x线检查为阴性,1例则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
表例乳腺炎患者的乳腺x线表现
2.超声表现:49例中,34例呈肿块样表现,其中23例表现为相互连通或不连通的肿块样病灶(图3),11例为单纯肿块影;13例呈非肿块样表现,声像图上显示为相互连通或不连通的导管扩张样低回声结构(图4);2例无阳性发现。在47例超声显示病灶患者的声像图上,大多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83.0%,39/47)、边界不清(55.3%,26/47)、不均匀(76.6%,36/47)的低回声(85.1%,40/47)病灶(表2)。5例发现皮肤增厚,包括2例,ili-孚L期乳腺炎和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
3.MRI表现:58例乳腺炎患者的MRI表现见表3。增强后所有病灶均强化,48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其强化分布形式表现为多发区域样、区域样、段样及局灶样强化的者分别为66.7%(32/48)、24.1%(14/58)、2.1%(1/48)和2.1%(1/48);且在这32例多发区域样强化及14例区域样强化的病灶中,10例合并段样和(或)线样导管样强化。病灶内部的强化特征,63.1%(31/48)病灶表现为集丛环状强化,边界不清,伴或不伴周围腺体片状强化,其中21例为不连通的集丛环状强化(图5);10例表现为相互连通的集丛环状强化(图6);10例表现为片状强化(图7);7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2.5%(30/48)非肿块样强化病灶在矢状面图像上显示为沿着导管指向乳头方向(图8)。在10例肿块样强化的病灶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形状,3例为类椭圆形,2例为分叶状;其中4例边界不清。增强后5例呈不均匀强化(图9),3例呈环状强化,2例呈均匀
强化;其中4例伴有囊性改变(图10),3例病灶后方可见到粗大的血管影(图11)。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者19例(其中13例累及乳晕区皮肤,2例哺乳期乳腺炎均表现为弥漫性皮肤增厚),不同程度的乳头凹陷者5例,腋窝淋巴结肿大者7例,胸壁受累者2例(图12)。
表例乳腺炎患者的超声表现
表例乳腺炎患者的MRI表现
三、BI—RADS分类
表4乳腺炎患者影像检查的BI—RADS分类结果(例)
图1右乳慢性炎症,乳腺x线片头尾位不右乳外侧局限性非对称性敏密影(箭),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为O级
图2左乳急性炎症,乳腺x线摄影内外侧斜位示左乳上方边界不清肿块影(箭),BI-RADS4b级
图3右乳慢性炎症,与图l为同一患者,乳腺超声示右乳上方相互连通的团块状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BI—RADS4a级
图4左乳急慢性炎症,乳腺超声示左乳外下相互连通的导管样扩张低回声病灶,BI-RADS4a级
图5左乳急慢性炎症,与图4为同一患者,增强MRI示左乳外侧多发互不连通的集丛环状强化灶,BI-RADS4a级,周围腺体少许小斑片状强化影
图6右乳急慢性炎症,增强MR[示右乳外侧多发相互连通的集丛环状强化灶,B1-RADS4a级
图7右乳浆细胞性乳腺炎,增强MRI示右乳大片状明显强化灶,边界欠光整,信号不均,并周围见小血管影,BI—RADS4c级
图8左乳急性炎症,增强MRI示左乳下方集丛环状强化灶,沿导管方向指向乳头,BI—RADS4a级
图9左乳哺乳期乳腺炎,增强MRI示左乳内不规则肿块影,呈不均匀强化,并左乳皮肤水肿、增厚,BI—RADS4a级
图10左乳急慢性炎症(部分区域呈肉芽肿性炎),增强MRI示左乳内多发不规则肿块影并囊性改变
图11右乳慢性炎症,与图l、3为同一患者,增强MRI示右乳不规则肿块影,呈不均匀强化,其后方见粗大血管影,BI.RADS4c级图12左乳慢性炎症,增强MRI示左乳内环状强化灶,累及胸壁,BI.RADS4b级
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检查在乳腺炎中的BI.RADS分类结果见表4。BI—RADS分类为O级(33.3%,10/30)在乳腺x线摄影、4a类在超声成像(36.7%,18/49)及MRI检查(56.9%,33/58)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乳腺x线摄影中,共5例BI.R_ADS分类≥4b级,其中2例表现为不规则肿块,乳晕区皮肤增厚者2例,乳头受累者l例。在超声检查中,共15例患者BI—RADS分类≥4b级,其中12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样病灶,3例出现皮肤增厚(包括2例乳晕区皮肤增厚)。在MRI检查中,共24例患者BI—RADS分类≥4b级,其中表现为皮肤增厚者17例,乳头下陷者7例,腋窝淋巴结肿大者5例,胸壁受累者2例。若BI.RADS4b认为是可疑恶性病灶,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诊断乳腺炎的误诊率分别为16.7%(5/30)、30.6%(15/49)和41.4%(24/58)。
讨论
乳腺炎中成人非哺乳期乳腺炎不足10%L2j,乳腺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本研究中的58例乳腺炎患者中,仅2例为哺乳期乳腺炎,这主要与就诊患者医院有关。非哺乳期乳腺炎往往病因不明,可能与乳晕下大乳管先天性乳头内陷、排泄受阻、导管内感染等因素引起导管内扁平上皮化生或阻塞、细菌侵及输乳管并大量繁殖有关;且临床上多以乳房肿块而就诊,缺乏明确的炎性表现,尚有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影像表现与乳腺癌有较多重叠之处一o,临床上误诊率较高。
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是乳腺病变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乳腺x线上乳腺炎多表现为乳晕后方不规则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或伴有乳晕区皮肤增厚拍1;但不具有特异性,尤其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时,与有同样这种改变的乳腺癌难以区分。另外,乳腺炎患者年龄往往较轻,腺体大多较致密,影响对病变的诊断,本研究中6例x线检查无任何阳性发现。乳腺超声检查较X线摄影更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及其内部的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不均匀的低回声病灶;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若病变较局限或内部出现强回声时较难与乳腺癌相鉴别。
乳腺炎的MRI表现多样,诸如环状强化灶、明显不规则强化肿块影及局灶性均匀强化肿块影等旧J,而这些表现在本研究中均可见到。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炎在T,wI上多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WI上多为不均匀高信号影;增强后82.8%(48/58)的病灶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这可能与乳腺炎病变多沿导管分布,且范围较广,病变与正常腺体交错有关。在48例非肿块样强化的病变中,46例为区域样强化,而呈段样及局灶性强化者则相对少见。本研究中,63.1%(31/48)的病灶表现为不连通或相互连通的集丛环状强化影,边界不清,伴或不伴周围腺体片状强化,病变内可见囊性信号影。此种表现多可能与乳腺炎在发展的过程中病变液化坏死有关。
集丛状强化多提示导管原位癌,且多表现为集丛状局灶性强化、导管样强化及段样强化∽J,与乳腺炎的簇状环状强化不同。乳腺病灶的环状强化也常常提示为恶性病变,主要与恶性肿瘤生长过快而中央区相对缺血而发生液化坏死有关;但乳腺炎病灶中的环状强化灶一般较小,且呈簇分布;随着病程的延长或治疗延误时,多发小脓肿会融合成大脓肿,此时增强MR图像上的环状强化很难与乳腺癌的环状强化相鉴别。因此,MRI增强图像出现区域样分布,且病变内部呈集丛环状强化时,需考虑乳腺炎性病变的可能。58例乳腺炎中,98.3%的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I型或Ⅱ型,可提示良性病变的诊断。
因此,在形态学特征尚不能区分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本研究中MR检查发现皮肤增厚者19例,乳头凹陷者5例,腋窝淋巴结肿大者7例,以及胸壁受累者2例,这些征象也是造成乳腺炎易误诊为乳腺癌或炎性乳癌的主要原因¨0
。本研究中多数患者由穿刺活检证实,乳腺炎的类型无法准确区分;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和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虽由手术病理证实,2例哺乳期乳腺炎亦有明确的临床征象及体征,但鉴于患者数有限,无法总结其MRI特征,需继续积累病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参照BI.RADS分类标准进行分类,x线BI—RADS分类为0级、超声和MRl分类为4a级所占比例最高。BI—RADS≥4b级在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检查中患者数分别为5、15和24例;若BI.RADS4b认为是可疑恶性病灶,误诊率分别为16.7%、30.6%和41.4%。本研究中,MRI的误诊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对乳腺炎的MRI征象认识不足,也可能与MRI较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能够清楚显示更多关于皮肤增厚、乳头内陷、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邻近结构有无受侵等信息有关,而这些征象常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表现。对于临床或影像怀疑为乳腺炎患者,抗炎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当抗炎治疗无效时,推荐行空芯针穿刺活检。
文章来源
文章来源:“来源:中国放射学杂志”。
长按白癜风山东专科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zz/9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