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
乳腺炎(四)有关乳腺炎的各路谣言,各个击破!
以下的这些内容,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网络、书籍上的说法,有些甚至出现在我国权威的妇产科教材中。它们有没有道理?实际操作是否困难?梧桐妈妈这就把相关的知识陈列给你,咱们一起判断。
1)“如果妈妈存在乳头皴裂,容易罹患乳腺炎。”
这个说法在医务人员脑海里根深蒂固,因为课本上是这样写的。科学家们认为,细菌会通过乳房破口进入血液、淋巴等管道,从而进入乳房内部引发细菌性炎症。为了减少细菌接触,加速乳房破口恢复,一般会建议新妈妈让皴裂侧乳房休息几日,停喂母乳,等乳头愈合后再继续喂哺。
这就该让人纠结了。你很可能会问:“梧桐妈妈,书上说乳头皴裂了容易乳腺炎,所以要停喂母乳。可是你刚才说,停喂母乳,才容易乳腺炎!这都是哪跟哪儿,我彻底凌乱了啊!这奶到底是停了好,还是不停的好?”
其实仔细想想,上面的话看上去是个逻辑怪圈,实际上并不矛盾。如今乳腺炎为什么这么高发,主要就是孩子出现乳头混淆不好好吃;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好好喂!这些原因,很多是跟乳头皴裂的原因重叠的。
一旦出现乳头皴裂,我们通常会怎样做?接着喂奶太疼了,反正现在工具多,有的是办法,可以停喂患侧乳房,用吸奶器或手法挤奶。结果会怎样?吸奶器有可能使用不当,光刺激产奶却挤不出来奶;手法挤奶也未必效果理想,搞不好会弄伤乳腺。这些都是乳腺炎的诱发因素!
看看,真正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最常见是这样的:添奶瓶à宝宝乳头混淆à妈妈乳头皴裂à停喂皴裂侧母乳à皴裂侧乳汁排出不畅à乳腺炎。看上去乳腺炎跟乳头混淆有相关性,但未必是因果关系。关键点在于孩子没吃,乳汁排出不畅。想办法让孩子好好吃奶,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纠结乳头皴裂好没好。
其实,倘若在数十年前科学家们做系统的统计研究,可能就没法发现乳头皴裂和乳腺炎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了。那时候母乳环境比现在好很多,人人都喂奶,没有多少器械干预,孩子乳头混淆的几率很小,也便很少把妈妈乳房吃破。当然,也有些孩子不好好吃奶,或妈妈乳头有轻微畸形,表皮薄弱,容易破溃的。这些乳头皴裂的妈妈会怎样做呢?除了老老实实接着喂奶还有啥办法?那时候没有奶瓶,也没有吸奶器,奶粉很昂贵,乳汁替代物多为米汤、猪油、麦乳精、糖水等,不过,在计划经济年代,都算是精贵的玩意!即使屯了些货,制作乳汁替代物的过程要比现在繁琐得多:烧柴生火(柴也很精贵好么,还得上山捡柴,回家劈柴)à煮开à摊凉à小勺喂,相比撩起衣服喂奶,麻烦太多了!嗷嗷待哺的孩子,等待过程中都快哭岔气了。妈妈自个儿乳房胀得难受,也只好忍痛找孩子帮忙吸空。这么一来,乳头皴裂的妈妈也很难患上乳腺炎了(当然很可能也有试着手挤排奶,像前面那样拿筷子擀的。估计没一会儿就该放弃了。相比而言,还是忍痛让孩子吃麻烦少,痛苦少,效率高)。
虽然那时候科研条件落后,没有统计数据,我们问问自家老人,左领右舍,当年有几个妈妈乳头被吃破的,乳腺发炎得抹中药、吃中药的?乳房上烂出个大洞的妈妈,听说过吗?在动物界何尝不是如此呢,没见几个猫猫狗狗被一群孩子吃,疼得龇牙咧嘴,乳头血淋淋,接着乳腺发炎、乳房长大洞的。
不过,你可能还是心有疑虑。“让宝宝接着吃,会不会增加细菌进入乳房内部的几率呢?课本上这样写,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呢!”
不会的。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①这个说法最初的来源,是一些文献证实,罹患乳腺炎的妈妈乳汁中的细菌,跟宝宝鼻咽腔的细菌别无二致。由此推测,是宝宝嘴里的病菌感染了妈妈的乳房。
我就呵呵了。孩子生出来,还是一张白纸,身上的微生物,都是妈妈给他的好么?经过产道时第一次接受微生物洗礼,随后与妈妈亲密接触,吸吮妈妈乳头皮肤。妈妈呼出气中的气溶胶,也带着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组件了宝宝身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系统。
孩子天天吃乳头,鼻咽腔的微生物跟妈妈乳头皮肤一致,妈妈乳房发炎也是这些微生物,太正常不过了……还能是些啥微生物哩?没想明白。
所以,通过孩子鼻咽腔和妈妈乳房内微生物种类一致的现象,并不能得出孩子感染了妈妈这一结论。
②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流水不腐”,“不通则痛”。如果奶水没能有效排出,乳腺及周边组织受到膨胀的奶水的机械牵拉,产生无菌化学性炎症。随后致病菌才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乳腺内部,产生有菌炎症反应——要知道,组织肿胀、发炎、破损的前提下,很容易继发感染(联想一下,表皮破损,没护理好也容易化脓呢),致病微生物有一百种方法钻空子。
这时候,倘若乳头上有破口,门户敞开,病菌的确更方便从血液、淋巴液等管道进入乳腺内部。
倘若奶水一直往外排,这些病菌根本没办法驻扎停留并大量繁殖,很快就跟着奶水排出去了。同时,乳腺等组织也不会过度肿胀,病菌对完整的组织结构一般没辙。由此,病菌无法驻扎繁殖,无法入侵组织,简直无计可施!
③乳汁营养丰富,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致病菌培养基。绝大部分病菌是能被抑制住的。这是因为里面有白细胞、抗体、溶菌酶等等免疫活性成分,身体还会源源不断地将这些物质送入奶水中,新鲜又好用。我们知道,母乳在常温下能放7~8个小时,而奶粉超过半小时就不能喝了,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破溃的乳头能够时常浸泡在流动的、存在免疫活性物质的奶水中,反而更为理想。这样会最大程度减少皮肤上细菌定植、大量繁殖并进入乳房内部。一些文章建议经常清洁乳房,减少婴儿含吮时间,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反而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从理论上讲,如果乳头被孩子吃破了,反而更应该坚持喂哺!这时倘若不喂奶,反而会让致病菌方便地从乳头破口入侵到乳房内部,驻扎停留,侵害周边组织!相反,如果奶水一直流动,病菌进了乳房也无伤大雅,不仅会被新鲜的免疫活性物质抑制住,没多久还会排出来,无法兴风作浪。
2)“劣质文胸,是乳腺炎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网上流传着一些说法,认为劣质文胸含些毛细纤维,能通过乳头进入乳腺管道造成堵塞,奶水结块无法排出。有人说,这是当代妈妈普遍奶少的原因,因为塑形的、过紧的文胸,使用非常广泛。另一些人说,是这些东西堵了奶,造成了乳腺炎!还有新闻提到,某个催乳师去按摩乳房,能看到一条纤维状的东西从乳管里排了出来,貌似证实了这个说法。
有些网络文章言之凿凿地说,这是某位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过,梧桐妈妈并没有找到原文。
看到这儿,你可能有点儿恐慌,如今有谁不戴文胸呢?还让不让人愉快地戴文胸了?妈妈觉得自个儿奶不够吃,乳腺发炎,都可以怪文胸咯?
从理论上讲,少量衣物纤维进入乳腺管道被检测出来,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不仅劣质衣物、文胸会有,高档棉麻毛等天然织物也会有。它们都不会被局部组织分泌的液体降解掉——想想,无论是工业塑胶原料还是天然的棉花、毛发,都是非常非常坚韧的惰性物质呀!工业塑胶制品难于降解属于国际难题;一床棉被能用几代人;很多千年古尸,毛发都还完好无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①那么,这些东西会把乳管堵住吗?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i.其实我不知道这些碎屑会不会把乳管堵住,也不知道婴儿的小嘴给不给力,能否把它们吸出来。不过,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人类早该绝种了。
其实,只要乳头接触衣物,就无法避免织物碎屑进入乳管——戴文胸会,穿一般的衣服也会。我国和日本古代都曾有过裹胸的习俗,西方国家曾经也很流行塑形内衣。当年的人们很多都无法喂奶了吗?恐怕也未必。
反观今天,西方国家和日本妇女,平常仍然很喜欢穿塑型的、紧巴巴的文胸。但近年来由于母乳宣教做得好,全母乳喂养率节节攀升。
所以,从各种各样的事实结果来看,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ii.汇总到乳头的乳腺总管道,约15~20条,或更多。一条堵了,剩下的都能代偿。大部分乳管都给堵得严严实实?貌似也不现实。
iii.即使乳管中这些织物碎屑真的存在,孩子小嘴不容易靠负压嘬出来,喷乳反射也会让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乳管“有组织、有纪律”地痉挛一阵,多半也能把这些玩意靠正压冲出来。
所以,即使乳腺管道内能检出毛细纤维的说法属实,大伙儿也不必担忧,没有任何证据证实这些玩意跟奶少、奶结块、乳腺炎等存在相关联系。妈妈更不用因找到奶少、乳腺发炎的“原因”而灰心,轻易放弃尝试母乳喂养。
这些纤维样物质,被孩子吞下去好不好?要不要先挤点儿奶丢弃?这样做也没必要,毕竟乳管里那一点儿纤维,量真是微乎其微。孩子吃进肚里并不打紧,很快就能随大便排出来的。
②不过呢,无论有没有孩子,穿文胸还是讲究些的好。
i.劣质文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可能残留一些甲醛、芳香烃等毒物,对妈妈的身体可能存在影响。如果在哺乳期,那就更要杜绝这些劣质产品了,毕竟乳房需要长期近距离与宝宝接触,这些毒物留存在皮肤上固然不好,产生的难闻味道也可能让宝宝感到不舒服,甚至抗拒乳房。
ii.哺乳期妈妈穿的文胸过紧也不好。机械压迫乳房,会使得乳腺血流不畅,妈妈胀满感明显,可能减少泌乳。局部长时间的压迫,的确可能导致该部位堵奶,不过造成乳腺炎的情形还是非常少见。
iii.我们可以选用宽松舒适的棉质内衣。如果喷乳反射让妈妈觉得尴尬,可以在里面垫上防溢乳垫。当然看上去不如紧巴巴的塑身文胸穿着效果好。很多妈妈内心里过不了这道坎,难以接受自己形象不佳。其实,选好衣物,一样美丽。很多种类的衣物不需要展示挺拔的胸部,上身宽松、飘逸的设计,一样让美女妈妈们风姿绰约。其实,国外许多明星的确是这样安排自己的,甚至有人以不穿文胸为美。我们可以选择这类的时尚杂志借鉴一下她们的穿着打扮方式。
3)“奶睡是造成乳腺炎的原因之一,不要让孩子含乳头睡觉。”
我想,我是整个中华大地唯一一个支持奶睡的作者了(兴许放在国外,情形也好不到哪儿去)。
目前各路有关睡眠的网络文章和专业文献充斥着眼球,各执一词,为一些细枝末节争执不休。不过有一点,大伙基本统一战线:奶睡都是大逆不道的,需严令禁止的,还发明了各种带“戒”字的专业名词,“戒奶瘾”、“戒奶睡”、“戒含奶不吃”……听听,是不是满满地充斥着网络,经常在各路亲友大妈嘴里冒出,耳熟能详?奶睡有N宗罪,掰着指头都数不过来,其中有个重要的害处——它兴许是造成乳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点也被写进我们当年的权威课本里,在民间广为流传。孩子多含一会儿,大妈们如临大敌,不断地怂恿新妈妈拔出乳头,“我看他含着没吃啊!这是奶瘾啊!养成习惯不好的。小孩将来牙不好,妈妈乳头容易吃破,乳房容易发炎。莫怪我没提醒你。”新妈妈真把奶头拔出来了,孩子没一会儿就哭了,怎么都不睡,大伙儿又一窝蜂地怪妈妈奶水不够吃。新妈妈自己也经常陷在与奶睡的斗争中,身心俱疲。不让奶睡,那就得抱睡、拍睡、摇睡、包裹睡、安抚奶嘴睡……挨个换着试。想想,饭袋子就在跟前晃悠,妈妈非不让吃,偏要让自己睡,尚处口欲期的那枚极力渴望吸吮安抚的孩子,能善罢甘休吗?“梧桐妈妈,我觉得我就像安抚奶嘴,孩子整晚上要含着吃奶。我可怎么办?”“梧桐妈妈,我奶头一拔出来孩子就醒了,抱着没一会儿就不肯睡了,晚上半夜起来要玩一两个小时!怎么回事啊!”“我买了程序育儿法,也听了XX公号的‘睡眠公开课’,孩子前天哭了一晚,昨天哭得好一点。不过白天呆呆的,老抓着我的手怕我跑了,不像之前活泼。还特别胆小,一点点小事就哭个没完。这样到底对他心理好不好呀?”
梧桐妈妈又该奇了怪了。我们可以观察下身边刚出生的小猫小狗,不都是依偎着妈妈吃奶共眠的吗?动物妈妈宝宝很难以忍受,很痛苦,相爱相杀,睡眠情况很恶劣吗?孩子会很吵,偏要跟妈妈过不去吗?为什么小动物妈妈宝宝看上去与人类如此不同,非常平静祥和呢?妈妈的乳头会经常被咬得血淋淋的,容易发炎,稍不留神就长个大洞出来吗?
以前看到这类抨击“奶睡”,鼓吹“睡眠训练”的文章,大多一笑置之。多于牛毛,怎可能争论得过来?不过有一日抽风,跑到人家文章底下留言,回复了猫猫狗狗的日常现状。人家当然不鸟我,“我们是高级的人类,肯定跟动物不一样的。”
更奇怪了。人类本来就是一种动物啊!刚出生的小人儿,更是丝毫未受到世俗沾染,满满的都是天性的小动物啊!为什么高级的人类,一定要发明些高端的理论,偏让自己和孩子违逆天性过活?我是没想明白。
其实,奶睡是最方便的,顺应生物学规律一种方式。即便我们很想坚持奶睡,但心里顾虑满满——书里写的、网上说的那些可怕的后果,真的存在吗?有关奶睡的方法介绍和辟谣,详见“侧卧奶睡”章节。我们在这儿最关心的内容是,孩子多含一会儿真的会把乳头吃破?孩子的唾液会让奶水结块,进而堵奶?孩子嘴里的细菌,真的能让妈妈乳腺发炎?这可是教材、文献里的内容呢!
不会!教材、文献也只是提出存在这样的可能,没理没据,如何有说服力呢?况且小动物们身体力行验证过这些理论,一个个实力打脸呀!下面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且听梧桐妈妈细细与你分析分析,再作决断。
①“含奶睡觉,可能会把妈妈乳头吃破。”
想想孩子什么时候吃得最疼?肯定是大快朵颐的时候呀!这时候贪婪的小人儿,口腔里满是负压,不择手段想吃奶,当然容易吃破乳头了。多含一会儿就该吃破了?恐怕未必呢!孩子迷迷糊糊的时候,根本没用力吸,怎会吃破呢?
也有人会认为,是不是乳头含久了,泡软了,容易破呢?当奶头是纸做的,时间长了让口水给泡化了哩!其实,这本身是个悖论:早期孩子吸吮需求很旺盛,吃奶就要很久,再多吃一会儿安抚自己进入睡眠。咋多的这一小会儿就要不得了,把妈妈乳头吃坏了呢?
相反,妈妈的乳头长时间被宝宝口腔含吮、摩擦,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反而更不容易吃破!可以问问那些哺乳时间长的“老司机”妈妈,孩子含一整天乳头也没事啊!夸张了点,Laugh~
②“宝宝的唾液会让奶水结块,进而堵奶。”
奶水结块,通常是指奶中蛋白质变性凝结成乳酪样半固体物质。多数蛋白质遇到较强的酸性或碱性环境才会结块。如果孩子吃了奶,过一会儿吐了,可以看到呕吐物中有些奶块,这是因为胃酸酸性很强的缘故,pH值为0.9~1.5。人类唾液pH值区间为6.6~7.1,乳汁的pH值为6.6~7.6,基本差不离,怎会结块呢?
问问我们有哺乳经验的妈妈,等孩子睡着把奶头拔出来,上面会残留一些奶水,可真没发现有什么奶块。
更何况,乳汁是往外淌的,孩子的唾液如何进入乳管内部,造成结块,进而堵奶?即使真的能结块,遇到强酸充其量也只能变成像酸奶、奶酪一样松软的物质,这种东西如何把乳管堵得严严实实,孩子牙龈无法按摩出来,喷乳反射也无法冲出来?
反正我是没想明白,这说法道理在哪,有何出处。
③“如果宝宝停止吸吮却含着奶,嘴里的细菌,可能会引起乳头局部感染,甚至进入妈妈乳房内部,引起整个乳房感染。如果存在乳头破口,乳头更容易发炎,细菌进入也会更容易。”
别忘了,乳汁和口水中都存在大量免疫活性物质,反而会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呢!
另外,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奶睡最为方便,事实上大大增加了母乳成功率。乳汁往外流,“流水不腐”,腺体不那么肿胀,也挺完整,宝宝嘴里的细菌如何在乳房里的乳汁中驻扎、繁殖,进而发炎化脓呢?
其实,科学家真想多了。没有几个妈妈会一直让孩子含着奶不放的。孩子也总会进入深睡眠的。含奶最多15~30分钟,孩子基本一定会进入深睡眠,妈妈把乳头拔出来就可以了。倘若宝宝还在哼哼唧唧,再塞回去就行了,等再睡深一点儿再拔出来。只要身体没不舒服,孩子一定会睡深的,整晚的浅睡眠,是不可能出现的。
再次强调,“不通则痛”,身体很多炎症,都是在“堵”的基础上发生的,比如小婴儿鼻泪管不通容易长眼屎,大人胆道不通容易患胆管炎,阑尾管腔不通容易患阑尾炎……所以,关键在于“疏”,切忌“堵上添堵”!婴儿的小嘴是最给力的,想办法让孩子吃奶,才是王道,只要能吃出来,什么方法都行。放下那些伪科学条条框框,放松地做一个小动物妈妈,依靠自己的直觉和主观感受来喂奶,并让宝宝这只小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来吃奶吧。
如果妈妈的乳腺很容易发炎,或老是断断续续怎样也治不好,一定得重视慢性感染及炎性乳癌的可能!
①慢性感染以乳腺结核最为多见。具体详见“妈妈生病”章节“结核感染”段落。
②炎性乳癌较为少见,经常会伪装成乳腺炎症。医生会安排打针、吃药,可是炎症总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有的妈妈疾病进展速度不如一般的乳腺炎快,有的妈妈会出现爆发性变化,酷似急性乳腺炎,常被误诊。
这些妈妈可能逐渐出现乳房弥漫性增大、变形、变硬;皮肤先会发热、发红、肿胀,之后会变得不光滑、摸起来较韧,有点儿像橡皮,局部凹陷或出现“橘皮征”;周边淋巴结尤其是腋窝淋巴结肿大,摸起来又大又硬、边界不清,难于推动。这些都跟普通乳腺炎表现不大一样,一般的乳腺炎皮肤发红的颜色鲜亮些,皮肤肿胀但看上去比较光滑,如果形成脓肿皮肤柔软,可能能触到波动感;淋巴结相对较为柔软,与周边组织无粘连,易于推动。另外,罹患炎性乳癌的妈妈全身炎性反应不那么明显,发热一般是低度或中度,而急性乳腺炎感染中毒症状非常明显,常伴高热、寒战。
因此,如果妈妈的乳腺频繁发炎,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存在上述表现,最好能去咨询一下专门的乳腺外科医生,必要时行影像学、活检等检查。
下篇梧桐妈妈会和大家讲讲堵奶是咋回事?
重磅推荐!北大医学博士新书《夏娃的困惑——全程实用母乳指导,史上最强哺乳谣言粉碎机》,孕妈妈、哺乳妈妈、新妈妈必备!
书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荐——医院妇产科冯玲教授,儿科刘爱国教授,麻醉科梅伟教授倾力推荐!复旦大学社会心理系孙时进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罗教讲教授倾力推荐!并作序!
(详情请加鍦ㄥ寳浜不鐤楃櫧鐧滈瑕佸灏戦挶鍖椾含鐧界櫆椋庢墜鏈垂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zz/9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