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母乳喂养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母乳喂养。
但是由于高龄产妇的增多和各种压力的增大、饮食、情绪及喂养方式不正确等多方面的影响均可导致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概念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
有文献报道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占50%,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为2.4:1。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
产褥期乳腺炎常发生于第一次分娩后,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分以下两种类型:淤积性乳腺炎和化脓性乳腺炎。
产褥期乳腺炎即急性乳腺炎时乳房的化脓性感染,几乎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发病多在产后3~4周,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的红、肿、热、痛,局部肿块、脓肿形成,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在脓肿形成前以抗感染促进乳汁排出为主,脓肿形成后以切开引流为主。预后较好。
发病原因
由于产妇产后体质虚弱,会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炎性因子侵袭[5],而且产后疲劳也会导致吸奶次数减少,从而造成乳汁淤积等,引发急性乳腺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细菌入侵:常因哺乳姿势不正确或乳头皲裂,使细菌从裂口处进入乳腺管[6],也可从淋巴管进入乳腺间质形成蜂窝组织炎,此时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途径为乳腺管。
乳汁淤积:常因喂奶不及时、乳汁量多不能完全排空或乳房局部受外力压迫导致乳汁淤积。或因乳腺发育不良,乳头扁平、短小、凹陷等乳房缺陷问题,导致小儿吸允不畅,形成乳汁淤积阻塞乳腺管。也可因乳头皲裂后造成的剧烈疼痛影响哺乳,导致乳房未及时排空而形成乳汁淤积。
临床表现
淤积性乳腺炎:发生于产褥初期。由于初产妇缺乏喂哺乳儿经验,易致乳汁淤积。患者感觉双乳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度体温升高(38.5℃左右)。检查乳房胀满,表面微红(充血),压痛,但经吸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
化脓性乳腺炎:由乳汁淤积进一步发展,乳房局部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疼痛加重或剧烈,触诊时有明显压痛,表皮发红并有灼热感,甚或全身高热,口渴欲饮,不思饮食,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若病情持续发展,肿块中央将逐渐变软,按之有波动感,可行穿刺法吸出脓液,少数患者也可将脓液从乳头排出。
诊断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诊断比较容易,根据乳房红肿热痛,体温高达39℃~40℃,白细胞数升高,即可做出诊断。
如果脓肿位置较深,脓腔位于腺体后间隙,皮肤红肿往往不明显,此时需要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实。
如果治疗不当,脓肿形成缓慢,局部肿块不消,皮肤红肿和全身症状不明显,形成慢性炎症,则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治疗方法
急性乳腺炎在中医上被称为乳痈,发病原因多因哺乳姿势不当引起的乳汁淤积或因乳头皲裂使细菌入侵导致,出现乳腺管阻塞、乳汁无法正常排出,淤而化热形成痈。
或者患者平素情绪波动较大导致肝失疏泄,阳明热盛,热毒瘀结而成痈。
急性乳腺炎是产褥期常见并发症,多见于初产妇,由乳汁淤积或细菌感染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临床症状为乳房红肿疼痛伴有肿块,全身表现为发热无力等。
若不及时治疗,则会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出现化脓,从而影响正常哺乳,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对急性乳腺炎的及时治疗尤为重要,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病痛,对患者及婴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日常的乳房护理也很重要,哺乳期要及时吸出乳汁、排空乳房,可自行在家用温水做湿敷护理,也可用四指并拢沿乳根至乳头方向呈螺旋状按揉,力度要柔和、均匀,并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挤压乳头排出乳汁,自己按摩时可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上半身,在乳房周围涂抹橄榄油、润滑剂或凡士林等。
另外,家人对于哺乳期产妇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在刚刚经历了角色转换后,心理的落差大,一时未能转换母亲身份,加上日夜不停的给孩子喂奶,心理需要多多体谅、多多给予帮助,尽量做到身心护理,减少产妇压力,避免产后抑郁。
更多推荐:
30岁妇女因患乳腺癌离世,得了乳腺癌怎么办?民间小验方来帮你
乳腺结节,刮前臂和膻中
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囊肿)的治疗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yf/9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