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是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坚持掌灸即可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1、关元穴
位置:又名丹田。任脉之穴,位于腹部正中线,在脐下3寸处。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遗尿、尿频、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恶露不尽、不孕、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说明:关元,关乎元气的穴位,元气聚集的地方,就是练习气功时我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
从经络上说,关元穴是任脉的一主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关元穴是脾经、肝经、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因此“灸关元可温补下元之虚损”。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小肠吸收功能增加,既补气又补血,主诸虚百损。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灸关元以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掌灸发出的温阳之气,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外输至膀胱经,随二便排出体外,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坚持灸关元穴,可以将子宫瘀血和肌瘤(肿瘤)彻底破除;对于附件炎、盆腔炎,也有极好的疗效;而对于虚寒型不孕症男女患者,定能治愈,灸关元穴,止白带的功效极为显著。可以这样说,灸关元穴几乎可以治愈所有妇科疾病。
只有持续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对于肾虚,结肠炎,顽固便秘,失眠,虚胖,贫血,各种慢性妇科病,前列腺疾病胃炎,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脑梗,脑血栓,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现代研究发现: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
灸关元穴会有什么反应?
当对关元穴施灸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关元穴灸到什么程度?
灸到丹田暖洋洋。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不着灸足三里来“引火下行”。
因为人的身体内部是非常“聪明”的,掌灸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精油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但也不会发烧)。
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医学教授们,都是对“阴阳”不甚明了的人。因为,“阴阳”是人体的神灵,是不可思议的,只会比大脑更神奇,绝不会比大脑更愚蠢。若灸至不疼、腹中温暖后继续施灸,才会出现“过火”的现象,才有可能会导致“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
若施灸时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窜”感,此时不论有无“过火”的情况,放胆施灸,一般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用不着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后,穴位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第二天继续重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
自我按摩: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压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压基手中指的指甲上,两手中指同时用力揉按穴位,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左右手轮流按揉,先左后右,每次大约1-3分钟。
关元穴的故事
关元穴故事一:说有一个年近九旬的老翁,因多次强奸少女而犯下了砍头罪,行刑前在验明正身时,发现此老翁肚脐下三寸处有一深约2公分的疤痕凹陷,问其何故?答曰:“每年疤痕灸所致”“为何灸之?”“灸此穴有壮阳补肾之用,故而每年灸之。”御医们闻知惊曰:“难怪此老翁多次戏弄女性,原来他每年都疤痕灸关元穴呀,肾阳太强所致…..哈哈!!”讲完这个故事老师诙谐的结尾说:这个典故充分说明了灸关元的妙处,既然古人都把它列为养生的佳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应该将其继承下去。
关元穴故事二:绍兴间,刘武的军中有一步卒王超,太原人,后来遁入江湖为盗。他曾经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行事,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监官问他:你有何养身之术吗?王超回答说,没有。只是每于夏秋之交,即在关元穴处用艾火施灸千炷,因此而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食也不会感到饥饿,至今脐下部象火一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令人将其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此即长期施灸艾火之故。
所以,《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2、命门穴
位置: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说明:命门,在背后督脉上,与肚脐对应高度。中医谓之为“生命之门”,是因为它与肾气相通,经常灸治这里,具有补肾壮阳之功。在现代医学看来,命门的位置正好在脊柱调节肾上腺功能的神经节段范围,灸治可以温通督脉,调节与改善对肾上腺的气血供应,肾上腺可是人体内分泌的重要指挥部之一,主宰能量分配与使用是它的重要工作。灸治疗可以双向调节肾上腺的功能,使体内达到阴阳平衡。
3、中脘穴
位置:又名太仓,属任脉之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说明: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灸中脘穴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中脘和足三里,都是调理脾胃的要穴。中脘,就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常言说“得胃气者生”,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
实验观察发现,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灸中脘穴有什么作用?
不论胃热胃寒,都可以灸中脘。
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灸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位置,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灸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待灸至二三百下以后,胃部会在忽然间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向下流动,“通窜”感就会在瞬间消失,津液会在同时涌上来,喉咙干痛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患者就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个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此时绝对不会感到疼痛。从此,再坚持灸巩固一下即可。
4、足三里穴
位置: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说明: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是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经常刺激该穴会增加胃肠蠕动,强胃健脾,增强气血。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毒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重备至。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种灸的特别方法,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庖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使后天生化有源。常不干因此而来。灸足三里穴宜灸到该处皮肤起水疱,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结痂,可以把脾胃的寒湿祛除,何乐而不为。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脾胃强壮,气血充足,何惧病邪来侵扰?
《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有关研究发现,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用灸不但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还能提高脾胃经络的温度,驱除寒气。脾胃虚寒的原因,就是温度不够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供血不好,温灸足三里,就可以调整解决脾胃的气血供应。同时还能将温热之气下传到脚,引血下行,温煦整个下肢,改善“冰脚丫子”的问题。
现代研究认为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足三里怎么按摩?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足三里的故事
相传,日本古人非常矮小,平均寿命很短。素有“小日本”的“雅称”,被世人“传颂”为“武大郎的后代”。虽然日本人身材非常矮小,但是头脑却非常聪明。日本古人为了弥补身材矮小的缺陷,费尽周折,到处寻医问药。走遍世界各个国家。其中有个日本人到了中国的东北。
这个日本人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正当饥渴难耐之时,遇见一位砍柴的老翁,他上前欲讨口水喝。老翁给他吃了自带的干粮。他们开始攀谈起来,老翁告诉日本人自己已经98岁了,日本人听后颇感惊讶,仔细打量老翁后发现:此老翁年纪虽长,但却精神抖擞。遂问道:“老人家,为什么您这么大岁数还能独自一人上山砍柴?”老翁听后哈哈大笑:“这算啥!我父亲还在前头砍柴呢!”
日本人跟着砍柴的老翁进了村庄,他想看看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使得老翁这般年纪还能如此神采奕奕。进到村庄后日本人看到的令他大为震惊,村子里的村民不仅个个高大魁梧、身强体壮,而且百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日本人询问老翁:“是何灵丹妙药使得村子里的人个个都如此长寿?”老翁笑道:“并无灵丹妙药,只是每日闲时用尖刺物刺激足三里所致。”日本人这才明白其实并非什么灵丹妙药,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医经络和穴位让他们如此长寿。
日本人跟随老翁苦学了数月的经络与穴位。回到家乡后,并把灸足三里长寿之法传授于家乡的村民。渐渐的,灸足三里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风俗和习惯,并有“勿与不灸足三里者为伍”一说。时至今日,日本大部分地区居民还保留着灸足三里的风俗习惯。
赞赏
长按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yy/9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