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pf.39.net/bdfyy/bdfal/161211/5112772.html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而引起的乳腺组织炎症,可导致泌乳功能障碍,引起发病奶牛奶产量的下降和乳品质的降低,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奶牛生产性能的丧失,从而被过早淘汰,给牧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针对乳房炎的相关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但迄今为止乳房炎依然是全世界奶牛饲养场中最普遍也是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疾病之一。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与病原类型、奶牛自身免疫力、环境管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单从病原类型的角度来讲,目前的研究显示能够导致乳房炎的病原菌有多种,可分为主要致病菌和非主要致病菌两类,其中主要致病菌约20多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等(请参考表1)。不同的致病菌在临床上都有不同的感染特点,这也给乳房炎的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表1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一览表
革兰氏阳性菌
球菌
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
乳房链球菌
停乳链球菌
肠球菌
杆菌
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等
棒状杆菌
牛棒状杆菌
化脓隐秘杆菌
革兰氏阴性菌
肠杆菌科
大肠杆菌
克雷伯氏菌属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
沙雷氏菌属
非肠杆菌科
假单胞菌属
巴氏杆菌属
其他:支原体、酵母菌、原壁菌
因此在临床中弄清乳房炎的发病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才能减少或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减少乳房炎给牧场带来的损失,从而保障牧场的经济效益。从年开始,勃林格反刍团队就开始致力于推广“因菌防治,科学管理乳房炎“的理念,希望帮助牧场在基于乳房炎致病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定更合理、更精准的治疗与防控措施。若要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因菌防治“,我们需要把这个词儿拆分为“因菌治疗”和“因菌防控”两个部分来具体说明。
因菌治疗
首先,什么是“因菌治疗”?我们知道现在针对奶牛乳房炎,临床上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兽医治疗时会发现,有些病牛临床治愈率高,且所需治疗疗程短,但是有些病牛治愈率低,所需治疗疗程也较长,甚至有些病牛反复发病,久治不愈。造成这一系列结果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导致病牛感染的致病菌类型不同。例如慢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牛或支原体感染牛,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难度大,很难达到细菌学治愈,就会出现反复发病久治不愈的情况。通过了解不同病牛乳房炎致病菌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使用抗生素,区分哪些病牛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好,回报率高,而哪些病牛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回报率低。比如针对抗生素治疗效果差的病例我们是否应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转而采取其他措施如尽早淘汰,而不是去反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另外细菌培养无生长的牛,可考虑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而配合抗炎药物来缩短临床症状恢复的时间。“因菌治疗”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从而降低药物成本、弃奶成本、人工成本、以及抗生素残留和耐药性的风险。
因菌防控
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因菌防控”。根据不同致病菌的来源和传播方式,我们可以把乳房炎致病菌分为传染性病原菌和环境性病原菌两类,前者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支原体,后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环境性链球菌等。在临床上,传染性致病菌和环境性致病菌在防控措施上存在很大差别,如传染性致病菌的主要防控位点在奶厅,需要严控挤奶操作、消毒措施、设备维护等,而环境性致病菌防控位点复杂,包含牛舍卧床的管理、粪便的管理、优化奶厅操作、以及干奶期的管理等。另外不同的病原类型在防控层面也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如大肠杆菌或克雷伯氏菌与卧床和粪便的管理相关性高,而环境性链球菌则与干奶期的管理相关性高。因此“因菌防控”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了解牧场主要致病菌的类型,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
综上所述,“因菌防治,科学管理乳房炎”的理念是未来牧场管理乳房炎管理发展的方向。不同的牧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环境不同、管理方式不同,每个牧场流行的乳房炎致病菌类型也会存在差别。通过建立乳房炎致病菌检测体系,结合乳房炎病例的临床数据,可以帮助牧场在乳房炎的管理中提供依据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gmoc.com/zcmbzz/99928.html